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重走黄金路再寻古驿站之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2009-07-05 23:50:19 来源:东北网  作者:马士和 庞伟建 常擎旗 田澍良 刘超宇 李富喆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5日讯(马士和 庞伟建 常擎旗 田澍良 刘超宇 东北网记者李富喆)终于来到了北极村——古驿路的第三十站——漠河站。连续的三个地名的确很拗口,在历史上,北极村原叫漠河村,是漠河古县城的所在地,李金镛当年设立的第三十站就设在这里,被命名为漠河站。

  在黄金古驿上,漠河站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它的下一站三十二站就是有名的老金钩,1800里长的古驿路的兴衰全系于此,而漠河站因为近水楼台的关系,人员、货物都在这里转运,成就了古漠河“黑龙江上游第二大集镇”的美名(另一处是黑河),史书上形容,一时间“冲要繁杂”。然而,1958年,一场大洪水让漠河变成了泽国。一段辉煌的历史就此隐没在层层沉积的黄沙和淤泥之中。荒草茂而繁荫,野芳发而幽香……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翻开历史的书页,弯弯曲曲的黄金古驿路到这里似乎回到了一个原点。因黄金而兴起的城镇——其兴也勃焉其实,古驿路中与黄金有直接关系的驿站并不多,当年,雅克萨战争期间,清政府从墨尔根到雅克萨之间只修筑了25个驿站,从第二十六站到第三十三站才是因为转运黄金而专门修建。在现在的北极人家附近,有一座复制的古驿站:一个油漆斑驳的大牌楼,前方卧着一个龙头龟身的雕像,背上驮着一座石碑,上书,“漠口(注:漠口,漠河的古称)三十驿站”。

  在石碑的周围,上马石、拴马桩、饮马槽分立两侧,一个勒勒车停放在一旁,车下,据说就是当年用来装载黄金的箱子。几个静态的实物,一段逝去的历史,已经被清楚地讲明。1860年,鄂伦春人在北极村附近的元宝山谷地得金数块。关于元宝山,《中国古近代黄金史稿》是这样记载的:“有山,自西峰逶迤而来,突起于两溪之间者,为元宝山。”1887年,李金镛奉命筹办漠河矿务总局,赴漠河进行实地考察。由黑龙江城(今瑷珲)经墨尔根(今嫩江)沿康熙当年征讨罗刹时的旧驿道,披荆斩棘,伐木以进,开辟黄金之路。历经36天,始达漠河。他入山勘验金矿,采取金样,勘明后,留冯君佩在此开办矿务总局。到1888年,这里又建立了护矿营,招矿丁,收流民,1889年1月14日,祭山开工。到1889年,北极村脚下的这片土地已经“屯垦6处,种地千亩”,采金地域“上至瓦希利,下至观音山,沿江,人员数万之众。”夫勇矿丁往来穿梭,络绎不绝,延边卡伦,声势联络,兴利实边,大见成效。人员、物资的大规模流通,为漠河最终成为北部边塞重镇打下了基础。“旭东桥”下流淌过的繁荣——胜朝古迹了无痕听当地的老人说,以前,县公署与漠河县街里隔着一条小河,河上有一座桥,叫“旭东桥”,它见证了漠河县建县的历史。

  从北极村出发,向东南行进,大约1公里左右,我们来到了古漠河县城的遗址,但那座旭东桥早已经不在。有人说它毁于大水,也有人说它毁于战争。看着眼前的泥沙和滚滚的黑龙江水,我们只能想想漠河当年的繁华。1914年,为了迎接建县,当时的漠河主管当局对漠河街道市容进行了统一规划和整治,由各界商民集资修建了这座“旭东桥”,据史料记载,桥长15丈6尺,宽1丈8尺。大桥落成之后的1917年,即漠河县成立时,城内东西有三道街,南北有五条巷。老人们说,当时,有很多老客在漠河、老金钩收购黄金带到呼玛、黑河等地贩卖,然后又从这些地方运回生产生活用品买卖给漠河金矿的工人,转手之间获利丰腴。还需要说明一点,在漠河,因为气候的原因,采金是分为淡旺季的,秋末入冬及冬尽初春时,为采金的淡季,没到此时,沟里的矿工、把头与镇里的人往来不断,漠河镇内大道上整日人声马鸣,十分热闹。因为有金子,因为有矿工,因为有商贾,总之,因为有市场,漠河的商业从此兴盛,“行商推贩”、“坐点守摊”、“开辟商号”,烟馆、妓院、赌场、戏院也纷纷寄生在这虚幻的繁荣之上,据史料记载, 1917年前后,漠河县内的大商号有22家,而漠河全境有大小商号上百家,烟馆、妓院总数也已过百。记得在北红村碰到的那位88岁的老人,他采过金子,在他的记忆中,漠河是开心岭,也是伤心岭,很多人辛苦一年,在这里花天酒地,结果,不得不皮囊空空,返回金沟。

  辉煌幻灭重生——沉舟侧畔千帆过漠河的辉煌史并没有持续很久,如果从发现黄金的那一天算起,也不过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到民国中期,随着金矿矿质的衰落,漠河也逐渐走向了末路,特别是1931年,日寇开始侵占东三省之后,漠河县从辉煌,一下跌落到谷底。据史料记载,在日寇统治的最黑暗时期,漠河县商店只剩下了3家“配给店”,小卖联盟成立之后,漠河人一切的生活必需品都实行了最低额度的配给制,而采金株式会社的成立,则几乎将黄金的生产、转运、贩卖全部垄断……一直到解放前夕,古漠河依然在贫困的深渊死死挣扎。史料上是这样形容的:“交通闭塞,经济凋敝,山富而民穷。”建国后,漠河迎来重生。以下是《漠河县志》中记载的1990年主要工业品产量。原木171.73万立方米,造林359315亩,采金271公斤,生产原煤302819吨。工业总产值已达49441万元。

  而今天的北极村,含义也早已超越了“村庄”的概念,它被看成是中国最北的象征,旅游业成为了这里的支柱产业,游客云集,宾馆林立,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北极光节、冰雪汽车拉力赛等节庆活动,更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据了解,2008年,这里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突破6000元。古漠河,现在,一半在泥沙之下、一半在黑龙江中,虽然它的躯体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他曾经的辉煌却得到了重生,更绚丽的重生。如果它地下有知的话,应该感到高兴。

责任编辑:孙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