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生活资讯
搜 索
既是取水地又是“地标” 水楼子有望成文物
2009-07-11 10:12:04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孙瑾瑶 赵猛 刘韬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1日讯 在老太平,过去一提“水楼子”、“大合社”,所有人都明白是说哪里,如今“大合社”已被家乐福替代,“水楼子”却永远消失了。当年老太平改造拆除“水楼子”时,很多搬离老太平的市民匆匆赶来和“水楼子”合影。相隔20多年,道里区安宁街、安德街、安国街及周边居民,还习惯着“水楼子”称呼……据市文物管理站统计,哈尔滨市最多时曾有10余个“水楼子”,现在还有5个,他们准备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把“水楼子”申报上去。日前,记者探访了哈尔滨市现存的一些“水楼子”。

  父女两代守楼人

  据市文管站文物管理部主任毕丛良介绍,哈尔滨的“水楼子”最早是消防用水塔,后兼具民用供水功能。第一座“水楼子”用于中东铁路消防,后来想长期占领哈尔滨的日本侵略者也盖了些“水楼子”,主要功能也是用于消防。当时,全市各区至少有一座“水楼子”,一些居民密集区,后来还添置了“水楼子”。

  8日上午,在道外区南十二道街,记者找到了一处两层“水楼子”。这是座“欧式建筑”,高约8米,直径约3米,为砖混结构,主体建筑平面呈八角形,一层墙体上设有矩形窗户。走进“水楼子”记者见到,举架近3.5米的上层放了个大水箱。“水楼子”下去2米多是用于引水的水井。

  据“水楼子”现在的主人张女士介绍,他们家从父辈开始就一直居住在这“水楼子”里,1956年她就出生在这里。她曾听父亲说,这“水楼子”是建国前由哈工大教授和俄国人共同设计建成的。1949年,张女士的父亲22岁,在当时的哈尔滨消防大队担任消防员,全家搬进了这个“水楼子”,成了守楼人。“水楼子”里的水箱能储18吨水,主要为消防车加水服务,周边有火警,消防车会排队来接水,张女士一家作为守楼人对消防车警笛声十分敏感。

  曾是地标建筑

  南岗区革新街与光芒街交口处的“水楼子”至今仍十分抢眼,这座毗邻市民广场的“水楼子”,如今已成了熟食店。“水楼子”一层虽然已被改建,但锯齿形墙垛和墙垛下瘦长的半圆额窗,仍能让人感觉到整个建筑极具雕塑感。“水楼子”内部的三层旋转楼梯粉刷一新,走上二层,记者看到内部也已改为民居,厨房、卧室等非常齐全。

  78岁的张大爷家住这座“水楼子”附近,据他讲,上世纪40年代,这座水楼子是附近居民唯一取水地,在当年居民心中有很高地位。别看这座“水楼子”建筑面积才50平方米左右,却是革新街的重要地标,当年朋友碰头、恋人约会,一准约在“革新街水楼子”见面,没有走错地方的。至今,还经常有俄罗斯游客专程来“水楼子”前拍照留念,据他们说,这“水楼子”在他们家乡也不多见了。

  据毕丛良介绍,上世纪初一直到80年代初,因哈尔滨市的供水管线没有覆盖市区,老道外、老太平、老香坊的“水楼子”成了当地居民唯一取水地。当时,几乎家家备水桶、扁担、水缸,一分钱一桶持续了很长时间。去“水楼子”挑水,是儿女们孝敬老人的一种标杆。

  有望得到保护

  据市民们讲,在老太平、道里区,几乎每个“水楼子”拆除时都引来一片叹息,可见当地居民对“水楼子”感情之深。对于现存“水楼子”,市民们都希望能有效保护。

  据市城乡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对哈尔滨市现有的“水楼子”遗存非常重视,对具有历史价值,不影响市政规划、城市建设的“水楼子”将考虑保留。南岗区革新街、道外区南十二道街的“水楼子”,现已拟列入市第四批保护建筑名单。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