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龙江大学一站式服务给同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 |
黑龙江大学学生在服务窗口领取获奖证书。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 |
黑龙江大学校园的宣传条幅充满了关爱之情。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黑龙江大学:为学生打造温馨的家园
黑龙江大学对学生的关爱是从内而外、由外而内的。大学生工作中心学生工作一站式服务区坐落在黑龙江大学子衿园。走进200多平方米的大厅,墙上的一幅“激活思想,放飞学习,张扬个性,唤醒生命”的题字显得格外耀眼,柱子四周被“不勤于始,将悔于终”,“志不强者智不达”的励志名言包围着。勤工助学中心、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户籍管理中心等十多个工作窗口分布在大厅的两侧,每个中心的玻璃窗上都清清楚楚地贴着工作职责、承诺、电话、工作时间,让来办理各项事宜的学生一目了然。
2006年3月,黑龙江大学开辟了学生工作一站式服务区,学工、团委、学籍、户籍、心理、学院等相关部门和人员统一进驻一站式服务区,便利、快捷的服务受到了学生的欢迎。2007年暑期,黑大2004届毕业生赵晓佳从广州回到母校,办理就业的相关事宜,经人指引找到了学生工作办公区,不到一个小时,各项手续就办理得妥妥当当。和蔼的态度、周到的服务让赵晓佳十分感激。她说:“没想到离开学校好几年了,在假期里办理这些手续还能这么便利、快捷,一站式服务区让离校的学生也能感到关爱和温暖。”
“在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同时,更要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园”。这是黑龙江大学一站式服务区的工作目标。有了现代的服务育人条件,有了专业的服务育人队伍,有了革新的服务育人理念,黑龙江大学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学生之家,而学生也在关爱中形成了家园意识。学校的关爱、老师的温暖让那些毕业离校的学生们对母校平添了几分留恋和不舍。2007届毕业生离开母校的时候,在子矜园打出了“四年的大学生活,一生的心灵家园”的巨大条幅,这不仅仅是一个毕业礼物,更是对师生之情、学校之爱的延续,传递着感恩母校的沉甸甸的情意。
![]() |
哈尔滨商业大学舍务老师走进学生宿舍。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 |
哈尔滨商业大学干净整洁的学生宿舍。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 |
哈尔滨商业大学的同学们经常到宿舍里的老师办公室谈心。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上班的第一站就是学生宿舍,即使进入假期,老师们也不会离开,为那些考研、找工作等原因没有回家的学生服务。”哈尔滨商业大学第十五宿舍舍务长韩义军说。有调查显示,学生宿舍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每天除去睡觉的8小时,仍有6个多小时在寝室停留。宿舍已成为联结学生学习、生活、情感交流、信息传播的主要通路,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
为了及时掌握大学生们的心理动态, 2004年6月,哈尔滨商业大学成立了新的学生宿舍管理机构,把办公室都搬进了学生宿舍楼,让学工干部、学生党团组织、学生导师以及学生工作督导队伍长期驻扎在大学生宿舍,把学生宿舍当做全面推进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前沿阵地”,开创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先河。
学校每天都有四十多名辅导员老师进入宿舍办公,每学期有上千名专业教师在20多栋学生宿舍轮班值宿,跟大学生们吃住在一起,打成一片,从学业、生活、思想各个方面观察学生的变化,关注学生的成长。大学生李雨霞说:“老师在宿舍值班,让大家心理觉得特别踏实,像我们的‘第二家长’一样,关心着我们的衣食住行、思想动态”。
哈尔滨商业大学还创造性地将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应用于大学生管理工作。“四进宿舍”将工作重心下移,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管理更为日常化,更贴近学生实际,实效性非常明显。在第十五宿舍的走廊,经常听见学生们喊着“于姨”、“薛姨”,她们都是宿舍老师,常年驻守在学生宿舍,和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哈尔滨商业大学土木与制冷工程07级学生高恩元说:“老师在我们宿舍办公,有什么问题就可以随时去找,面对面谈心、交流,我们相处得像亲人一样,回到宿舍就给我们一种回到家的感觉”。
![]() |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副校长徐春香与师生谈心。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 |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的帖子引起师生关注。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 |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点钞练习。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的几名毕业生尽管有了就业意向,可还是想到江海证券近期举行的招聘会上看一看,同学们都说:“招聘信息上明确提到的十所高校毕业生中,我们是唯一一所专科学校,这让我们觉得挺自豪的。”
毕业生们的自豪感不是没有来由的。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多年来一直采取银校或校企合作的“5+1”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要求,有的放矢的“订单式”培养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基础。学校还建立了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联系实践基地,为金融企业推荐优秀学生;学校随时回访用人单位,了解用人需求,研究就业对策。由于拥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很抢手,很多金融企业在招聘时都为这些专科生“开绿灯”。
家长供孩子上学为的就是就业。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把对学生的关爱落实在了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上,学校长期开展“五能三好”活动,通过举办点钞、珠算、金融英语等一系列技能大赛,提高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增加就业筹码。会计系的陈大鹏就是因为不久前在全校万人点钞大赛中摘得个人第一的桂冠,成了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对学生的关爱不仅体现在就业上,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培养和教育。08级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一名男生,因家庭困难导致自卑心理进而产生了退学的念头,老师和同学在贴吧里发现他的帖子以后,马上跟帖,了解情况、鼓励帮助。通过努力终于使他放弃了退学的念头,人也变得阳光、开朗、自信起来。副校长徐春香说,以网络为载体,重视和解决学生通过校园贴吧反映的问题,让网络成为学生倾诉的平台,通过良性互动,积极引导,使得师生间的感情更为融洽,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
![]() |
哈尔滨理工大学校长李大勇(中)来到王旭东教授的实验室了解项目进展情况。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 |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生联合办公日。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 |
哈尔滨理工大学老师到学生宿舍了解情况。东北网记者曹曦摄. |
一心搞研究的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王旭东教授最近“有点烦”,这些日子一直进行的混合动力发动机的研究工作,尽管项目前景广阔,但由于可借鉴经验较少,项目在研发的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阻碍。正当王旭东和他的助手们为此大伤脑筋的时候,校长李大勇来到了实验室,一边询问,一边鼓励,在了解了全部情况后,还现场办公,承诺给予资金、人员上的全力支持,这让所有在场的工作人员有如吃了一颗“定心丸”,对项目的研究成果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高校教师是一个知识层次高、独立思考能力强的特殊职业群体。哈尔滨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陆岩说,在“关爱型”校园建设工作中,学校在千方百计关爱学生的同时,没忘把爱的目光投入到老师、教职工身上,倾心、倾情、倾力,通过面对面的谈话、交流,悄悄地打开了这些知识分子的心门。学校号召校、院两级领导干部,利用假期、业余时间开展深入走访教职工与基层干部教师谈心活动,在生活、科研、教学等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和相关政策,突出了关注教职员工的身心健康,为广大教职员工解决了后顾之忧,真正建立起了对教师成长与关注的“备忘录”。
校长李大勇说:“在与教师谈心的过程中,我们及时了解到教师在业务成长和生活上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学校在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的情况下,就会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真正做到在业务上培养、支持,在生活上体贴、关心。”三年来,哈尔滨理工大学党委成员共参加谈心240人次,各学院领导谈话对象达690人次。通过开展领导干部谈心活动,建立起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共梳理出反馈意见630多条,解决教职工困难50多件,化解个人矛盾10多起,把关爱真正落到实处,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爱校如家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