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31日讯 30日召开的哈尔滨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将“五七工”、“家属工”等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工作实施方案》,并确定,年底前将纳入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发放到位。
据介绍,经初步统计,哈尔滨市约有“五七工”“家属工”6.7万人,此次审核认定的范围为曾经在哈尔滨市国有企业中从事生产自救或企业辅助性岗位工作和城镇街道居民委自行组建的从事生产自救工作的人员;黑人保发[2009]36号文件下发前具有本市城镇户口,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实行“统帐结合”制度前在哈尔滨市城镇用人单位工作满3年以上,2009年7月1日前年满60周岁以上的人员。据悉,年底前,该批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将发放到位。按纳入人员平均年龄67岁计算,哈尔滨市各级财政所承担的补助资金共需近3亿元。
五七工:五七工”是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石油、煤炭、化工、建筑、建材、交通、运输、冶金、有色、制药、纺织、机械、轻工、农、林、水、牧、电、军工这19个行业的国有企业中从事生产自救或企业辅助性岗位工作的,具有城镇常住户口、未参加过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人员
家属工:家属工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由于人的身份(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不同,农业户口的人是不能参加非农业户口的人所从事的工作的。这样,如果一个非农的男人娶了一个农业的妻子,而且如果这个男人的单位又正好有能力创办一些用工单位,来安置这些自己内部职工农业户口的妻子,那,这些虽然参加了非农的工作依然保持了农业户口却不被列为正式招工的女人,就被称为家属工。家属工的工资和待遇都和正式职工有很大的差距。
例如那些大型企业,它们大多都有这种供家属工工作的单位,大概都是为了企业的主业服务的性质,被称为三产。现在这种单位和这种称呼都已被淘汰了。所以家属工这个词,基本属于历史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