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4日讯 定居前,鄂伦春族人,久居深山,游猎为生。女人主管缝缝补补、洗洗涮涮、看孩子做饭,男人负责骑马射箭、舞枪弄棒、杀犴追鹿。在鄂伦春族男人中,谁枪法好,谁就受人尊敬。
随着国家对枪支和子弹的严管,有枪的鄂伦春猎手越来越少。鄂伦春猎手郭宝林,和父亲、爷爷一样,都是百步穿杨、弹无虚发的枪神。不一样的是,爷爷那时随便打猎,父亲那时限制打猎,他现在基本不打猎。
7发子弹养全家的好猎手
郭宝林现住在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乡,这里聚居着我国五小民族之一的鄂伦春族。郭宝林是这个乡知名度最高的鄂伦春人。
郭宝林,63岁,爷爷和父亲都是鄂伦春族神枪手,不管白天打猎,还是晚上打猎,他们都是枪枪毙命,从不浪费子弹。受家庭熏陶的郭宝林,12岁就开始学习打枪。当时用的是苏联的比尔唐克枪。也许是拥有神枪手的基因,16岁的郭宝林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神枪手了。
1953年下山定居前,鄂伦春人一直以游猎为生,早上四五点钟,赶在犴吃“早餐”前,到河边草丛“蹲坑”,等犴来河边喝水,咣咣几枪放倒一个犴就走,鄂伦春人管这叫蹲犴。打犴是有规矩的,母犴不打,小犴不打,繁殖期啥都不能打。这样就能使犴休养生息,使祖祖辈辈的鄂伦春人都有犴打。
犴就是驼鹿,每年的5—10月,郭宝林都要扛着桦树皮船,顺流而下去打犴。有时也晚上打。晚上22时—凌晨1时,到小河或泡子边蹲犴。抽烟时得用双手捂住烟头的亮光,因为看到火光,犴就不来喝水了。晚上蹲犴有学问。晚上天阴不蹲犴,风向不正不蹲犴。阴天没月光,没法瞄准。风从犴的方向,往猎手的方向吹,叫正风向,可以蹲犴。如果是反风向,犴就会闻到人的气味,不来河边喝水。打一只犴,够全家吃一个月,打多了就能发家致富。
早些年子弹少,但郭宝林是神枪手,7发子弹就能养全家。犴横对着他,能打着他也不打。竖对着他,他才打。因为横对着他的犴,就算打中,铅弹也会穿过犴的身体,消失到大山中,浪费子弹,对猎手来说,是巨大的浪费。犴竖对着他,他才打。就是犴头冲着他,或屁股冲着他的时候,他才开枪。这样,打中的铅弹还会留在犴的体内。取出来,化成铅水,倒进模具,又是一发铅弹。一发子弹在郭宝林手里,可以反复用,这就是神枪手的过人之处。
郭父抗日远近闻名
讲起父亲抗日的光荣历史,郭宝林兴奋得眉飞色舞。那是1942年前后,塔河县的鄂伦春猎手成立了山林队,他们带着“见到日本兵格杀勿论,活捉日军指挥官”的命令,在韩家园子外河骑马巡逻。当时的日军指挥官宁死不被捉,上衣的风纪扣里藏着毒药,快被活捉时,咬破扣子,扣子就会冒出毒烟,毒死一片人。
郭宝林的父亲郭闹开是山林队的头儿,带领七名鄂伦春猎人,拿着自制的步枪,骑着马在韩家园子外河一带给我军大部队开路。一天中午时分,他们见到20个日本兵在河边生火做饭,饭刚做完,郭闹开带着山林队到了。
对方人多,郭闹开和大家商量,枪放在马肚子旁,不能让日本兵看到,一定要在10秒钟之内,每人打死3个日本兵。商量后,他带领大家走向日军。日军哨兵问:“干什么的?”郭闹开大声回答:“我们是鄂伦春猎人,狍子肉和烧酒都给你们准备好了,我们是来接你们吃肉喝酒的。”日本兵还没回过神,鄂伦春猎手们已经快马赶到,从马肚子旁摘下枪,“砰砰砰”一阵枪响,日本兵全被杀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如果把一个男人蒙上眼睛,用飞机空投到原始森林里,很快就能走出森林的,那一定是鄂伦春人。”这是鄂伦春族民间比较流行的一句话。说的是鄂伦春人在森林中生活,他们对森林的熟悉,就像对自己家的院子一样。
对于一个真正的鄂伦春猎手,如果你给他一支枪和一把刀,他可以在森林里做任何事,郭宝林就是这样的人。枪可以打猎,刀可以把猎物切开,枪还可以生火,将猎物烤着吃。
郭宝林用枪生火有绝技。先取出一发子弹,用刀把弹头去掉,找些干草塞进弹壳,这就是引火弹。找一块中间凹的石头,放一些干木头上去,把引火的弹头上膛,对准木头开一枪,干木头就会冒烟,吹两下就出火了。打到猎物后,他们先用刀把猎物分割,取出新鲜的肝和肾,蘸点咸盐面和醋生吃。
现在,国家为保护野生动物,开始禁猎了。鄂伦春人下山定居50多年了,都转行做种、养、加,融入现代商品经济了。所以鄂伦春猎手越来越少,会做桦皮船的更是凤毛鳞角。郭宝林怕自己的神枪绝技和做桦皮船的工艺失传,收了5个徒弟。
当地部队,经常请郭宝林走进军营,传授神枪绝技。郭宝林教5个徒弟制作桦皮船。做桦皮船前要找几棵直径50厘米的桦树,扒桦树皮,选湿木料,砍成木片,弯成U形,当船骨架,包层桦树皮,就成了桦皮船。桦皮船,必须要2小时内做完,否则湿木片干了,就弯不成U形了。桦树皮间的接口,用松树油子或沥青密封。桦皮船很轻,一个人就能扛起来。桦皮船两头尖尖,滑起来非常快。划桦皮船用撑子,划不好就翻船。
多年来,郭宝林传授枪神绝技和制作桦皮船工艺,保护了鄂伦春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郭宝林获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称号,证书是在人民大会堂领的。踏查记者到他家时,他到加拿大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交流大会,刚回家一个多月。
据郭宝林介绍,在那次大会上,他认识了一个加拿大的印第安部落酋长,双方语言不通,还想交流。看到展品有个犴标本,郭宝林索性学起犴叫,加拿大酋长也跟着学起犴叫。双方的翻译马上过来,给他们翻译。加拿大的印第安人,一年只打一次猎。他们叫围猎,要全部落人参与。他们先是在山脚下围住一座山,人们喊着、叫着、敲着鼓,追赶野兽,只在山上留一条道,野兽顺着这条道跑到猎手预先设好的埋伏圈,部落的神枪手在埋伏圈四周开枪将野兽消灭,但母兽和小兽,他们不打。这和鄂伦春人打猎的规矩是一样的。
听说郭宝林是神枪手,临行前,印第安酋长邀请他几个月后去加拿大打猎,比一下枪法,郭宝林欣然应允。这正是“鄂族有个神枪手,打犴一枪一个准,如今再添新身份,文化遗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