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3日讯 讷河市,因建在嫩江支流讷谟尔河旁而得名。8月7日、8日,记者对位于讷河市境内的清河屯旧石器时代墓葬群、兔子地新石器时代墓葬、二克浅青铜时代墓葬群、大古堆青铜时代墓葬群、红马山墓葬遗址进行了实地踏查。
清河屯墓葬群
清河屯墓葬群是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典型墓葬,也是踏查记者此行的第一站。
清河屯墓葬群是旧石器时代的墓葬。陪葬品全是各种打制石器,有砍砸器,有刮削器。在学田镇光明村一片大豆地旁,采访车停了下来,随行的讷河考古活地图、讷河市文物管理所原副所长刘庆富说,这里就是清河屯墓葬遗址。
大豆地就在路边,绿油油的。大豆地里随处可见一些打制石器,这是因为当时是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工具简单,所挖墓穴很浅。当地农民种地时,经常能把地下的墓葬破坏,把墓穴里陪葬的打制石器带到地面。这种东西在当地很多,种地的农民见怪不怪,都懒得捡。记者往前走没到一米,就发现了六七件打制石器。记者找来两块石头,现场做了一个用于切削的打制石器。
1993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了小面积试掘,在原生黄土层中出土一批石器,据专家分析,此遗址距今约11800年。
兔子地墓葬群
兔子地墓葬群是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与清河屯墓葬群隔嫩江相望,位于学田镇江东村。离开清河屯墓葬群,踏查记者直奔兔子地墓葬群。
天很热,35度,太阳很毒,把路上的沥青都晒化了。快到兔子地墓葬群的路况实在太差,有5公里的路,记者只能弃车步行。
走到兔子地墓葬遗址已是汗流浃背,眼前的景象把大家惊呆了。这里是个高岗,是沙土地,雨水把黄沙土冲的千沟万壑,简直就是一个微缩的黄土高原。沟有20多米深,沟边有几千个燕子窝,成千上万只燕子在兔子地上空飞翔捕食,很是壮观。
方圆七八里,只有这一个高岗,岗上岗下全是草。岗下是尼尔基水库的库区,水大的时候,岗下的地全部淹在水里。岗下方圆七八里地的兔子,就会躲到这个高岗上,所以这里叫兔子地。
兔子地的沟很徒,至少有60度,踏查记者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地往沟下走。地上的残陶片,随处可见,一抓一把。一个野兽的头骨躲在沟底的蒿草中间。
离开兔子地,半天才走到车旁,踏查记者已经热得快中暑了。拧开一瓶矿泉水,咕咚咕咚两口就消灭一瓶。红马山墓葬
红马山墓葬是西汉时期的墓葬,属铁器时代的墓葬,位于学田镇工农村,在嫩江左岸红马山东麓的一条小溪边。遗址散布大量陶片、石器,还有骨器、铁器、铜饰件等。
文物保护部门2003年对遗址的一部分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灰坑172座,居住遗址16处。灰坑中有大量鱼骨和动物骨骼,可辨认的有鹿、狍、野猪,绘有菱形纹的彩陶和带有钻孔的骨板、铁匕等是首次发现。在此出土的西汉五铢铜钱为遗址断代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在居住遗址地面有用火痕迹,支撑屋顶的木构柱洞皆向中间倾斜,可以初步认为是圆形尖顶居室,这种带居室遗址的墓葬,在黑龙江还是首次发现。
大古堆墓葬群
大古堆墓葬群是农民挖窖时发现的。1960年,六合镇大古堆屯村民在东沙岗挖土豆窖时,意外发现残损的陶器碎片和人骨残片。当年6月,省文物保护部门在嫩江流域调查,又发现了大量残陶片和人骨残片,断定这是年代较早的原始社会墓葬群。
1992年,考古人员又在大古堆发掘了19个古墓葬,发掘出土了一批青铜时代文物标本和一批马的骨架残片,其中有很多具有鲜明的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特色,经过专家进一步确定,这里为黑龙江西部嫩江沿岸青铜时代晚期的墓葬群,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里的墓葬埋藏较浅,据地表0.5——2.4米,而且密集,370平方米的面积就发现了23座墓葬。这里出土了一大批骨镞、双翼三梭铜镞、铜扣、绿松石、玛瑙、铜耳环和大量红衣陶、彩陶碎片。红衣陶是青铜文化晚期的重要标志,因此大古堆墓葬群是青铜时代的墓葬群。陶器上以压印纹、戳刺纹为主,陶器上有倒三角、正三角等各种几何图形,陶器上还有鹿形纹饰。
由于村民文物保护意识差,地下古墓被盗损毁的情况愈演愈烈,文物损失无数。2008年7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专家带队,对大古堆墓葬群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抢救性发掘,23座古墓葬出土了一大批青铜时代文物。这些文物主要有人类和动物骨骼、各种陶器和饰品。人和动物骨骼,已送省文物管理所进一步研究。已经修复形态的陶器有27件,整理骨镞、铜瑁、玉坠、铜耳环、铜项链100多件。
8月8日,记者来到六合镇黎明村大古堆墓葬群遗址。这是个高岗,走上这个高岗,举目望去,绿油油的大豆苗一直延伸到地平线。在成片成片的大豆苗中,有一大片豆苗长得低矮,而且枯黄,这就是大古堆墓葬群的遗址了。抢救性发掘之前,这里地表随处可见陶片等陪葬品,现在早已全部种上庄稼,一片陶片都找不到了。大古堆墓葬群是2500多年前的青铜时代春秋末年、战国初期的墓葬,这处遗址是连接两个时代的过渡阶段,这里出土文物多,品种全,为研究我省嫩江流域的古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
二克浅墓葬群
二克浅墓葬群的发现,比大古堆墓葬群要晚一些。1985年,省博物馆的2名考古专家,对二克浅墓葬群进行了小面积试掘,认定二克浅墓葬群是典型的青铜时代墓葬群。
考古专家组织民工挖了7条探沟,发现了26座墓葬,这里出土了大量的蓖点纹陶器,铜镞、铜泡、绿松石、玛瑙、骨锥、弓弭、鱼镖、铁刀等陪葬品。出土最多的陶器是壶,陶器上最常见的纹饰是鹿,是用蓖点纹做出来的。鹿形纹饰是由一个一个的小圆点组成,很像是用蓖子齿按压形成的,所以叫蓖点纹。墓葬虽出土少量铁器,但因为没有礼器,所以这不是奴隶社会的墓葬,而是原始社会末期的墓葬群。
二克浅墓葬群位于采石厂旁边,被采石的机器破坏严重。2001年,考古人员对二克浅墓葬群进行抢救性发掘,他们在5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出了68座古墓,密度没有大古堆墓葬群高。
二克浅墓葬群位于讷河市二克浅镇西北方的一个高岗处,西距嫩江主流2公里左右。二克浅墓葬群遗址上全是荒草,随行的讷河市文物管理所原副所长刘庆富向记者介绍,二克浅早期陶器的纹饰,以戳压大蓖点纹为主,最典型的纹饰是用蓖点组成的倒、正三角纹和方块纹;其次是鹿纹,表现出当时的人类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有些陶器上还施彩绘,在蓖纹陶上施加彩绘,这是非常少见的。二克浅墓葬群出土了大量精美的蓖点纹陶壶、陶罐,青铜短剑残片、鹿纹金牌饰品,还有酷似鸭形壶的兽形器。
二克浅墓葬群很少发现棺材,当时的人们直接把死去的亲人埋在土坑或树穴里。这里还出现了少量的叠压式墓葬,就是在挖墓穴时,把另一个的墓穴给挖出来了,形成两个墓穴叠压在一起的情况,这就是叠压式墓葬。
清河屯旧石器时代墓葬群、兔子地新石器时代墓葬、二克浅青铜时代墓葬群、大古堆青铜时代墓葬群、红马山墓葬群共同构成了讷河墓葬群,其二克浅青铜时代墓葬群、大古堆青铜时代墓葬群是迄今为止嫩江流域规模最大、最典型的青铜时代墓葬群,是北方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对研究青铜时代嫩江流域的人们生产生活习俗、历史文化演变和生物进化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佐证,对研究青铜时代的嫩江历史功不可没。这正是“讷河建在嫩江边,一万年前有人家。墓葬留下青铜器,草原文化代代传。”记者手记
烟袋祖宗
听说黎明村附近还保留着一些清朝驿站人的后人,保持着清朝习俗,用的烟袋堪称“烟袋祖宗”,我们不仅眼前一亮,采访车一溜烟开到了黎明村村部。
村会计是一个挺精神的小伙子,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径直把我们领到了一户农家,主人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爷爷,叫刘文耀。据他讲,他们家已经在此生活了三百年,他的祖上是“流人”,他是清代驿站人后裔。
说话间,他拿起了一个一米长的大烟袋,把烟叶卷成一个大拇指粗细两寸多长的棍状塞到了烟锅里,然后来到旁边一捆植物搓成的绳团前,把烟锅对准燃着的绳头猛吸几口,烟袋锅上面的烟叶就着了。烟飘进我们的鼻子,呛得热泪盈眶。
刘爷爷告诉我们,他用来点烟的叫火绳,是用艾蒿做的,既可以点烟也可以驱蚊虫,把烟叶卷成棍状放到大烟袋上抽,这叫“高烟”。这是古代驿站人的生活习惯,现在只能在驿站后裔的身上才能寻得到。
我们指着他一米长的大烟袋问:“下地干活儿时带着方便么?”他呵呵一笑,从身边又摸出一个一尺左右的小烟袋。“我有两个烟袋,一长一短,短的下地干活时带在身边,长的在家闲来无事时用。”“长的和短的有啥区别?”“短的带着方便,长的因为烟道长过滤久,抽烟时感觉要香一些。”
“农村活儿累,抽烟能提神解乏。”说到这,刘爷爷抄起短烟袋,又点上一锅。我们看到烟锅做的非常精美,烟嘴是玛瑙的,烟杆被用得油光锃亮,一看就有年头了。果不出所料,刘爷爷说,这支烟袋已经200多“岁”高龄了,传到他这辈已是22代了,他从17岁开始抽烟,这个烟袋就跟着他,现如今他重孙子都抱上了。嗬,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我们不由得对刘爷爷手中的这只“烟袋祖宗”刮目相看,多瞅了好几眼。
现今像刘爷爷这样用大烟袋抽“高烟”的古驿站后人已经凤毛麟角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再过些年,“高烟”、大烟袋这些古老的东西和习俗,也许只能到博物馆里才能寻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