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4日讯 大顶子山航电枢纽蓄水筑坝发电后,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升高5米,一度萎缩的松花江哈尔滨段江阔波平,这条黄金水道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进一步突显出来。
近日,市政府办公厅组织19位市政府特邀信息员乘船考察沿江景观与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记者随行采访。在考察中,信息员们有共同的发现:松花江沿岸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并未因大江蓄水而“浮出水面”,而是处于一种无序、零散状态,沿江“一日游”只能困守游船上。如何做好做足“水文化”这篇文章、打造全国一流沿江旅游观光带,是现实向哈尔滨提出的重大课题。
遗存———
沿江有“故事”诉说
入夏以来,哈尔滨市雨水充足,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充分发挥了调控作用,使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保持在115米—116米之间。乘游船顺流而下,两岸水天一色,多年不见的各种珍稀鸟类驻足江中湿地。
在游船上,市政府特邀信息员王清海向记者讲诉了沿江的人文景观遗存:在松花江阿城区白城乡段,向西开延至道里区新农乡西下坎入松花江,是金代上京城漕粮供应而人工开挖的“金兀术运粮河”。运粮河目前已是干沟,但800多年前这条古代黑龙江运河却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四方台”是哈尔滨西郊松花江南岸一处四方形台地,东西两侧是湿地,台地上可采集到从原始社会到金元时期的陶片。台地俯览江水,水深避风,是古代较繁华的城站;据考证,现道里区九站对过的江心岛,曾是1908年太阳岛“五一”纪念活动———中国最早的“五一”纪念活动举办地……
除了历史人文景观,沿江还有许多自然景观,仅市民熟知的主要自然景观就有4处:江心岛野浴区、三河入江处、“马厂甸子”鱼乡、大顶山库区。目前,哈尔滨市已建设、正在建设的跨江大桥有7座,倚船观桥,景色颇为壮观。
遗落———
沿江文化生态缺失
沿江文化是人亲水、近水的载体。但如今当游客顺江而下,想一览江水丰赢后的哈尔滨的独特景致时,却无不对景观的缺失而感到遗憾。
“城区沿江无序建设导致江不见城,城不见江”,市政府特邀信息员、民盟市委调研处张仁伟在游船上向记者遗憾诉说,在主城区江南岸陆续建起一批超高层住宅,严重破坏了景观视觉通道,是哈尔滨市岸线开发中需要集中突破解决的重大问题。
记者看到,哈尔滨至大顶子山一带沿江水土流失较严重,这一现象在松花江右岸宾县老山头一带沿江山地尤为严重。这一带山上树木砍伐严重,一些稀疏的次生林被当地农民开垦的农田包围,由于没有森林植被的保护沿江山体塌方较多,不合理的采沙、采石更加剧了水土流失,致使这一段江水变成黄泥色。
资料显示,松花江哈尔滨段沿江共有19处滩地,当水位达115米时滩涂面积可达226.77平方公里。目前,包括无序垦植、过度放牧、私建滥建等在内的人为活动,使部分滩涂湿地的自然属性和生态容量发生变化。
拾遗———
挖掘一江“水文化”
说到保护与开发,以往省、市有关部门都对上至运粮河口下到大顶山的120公里整体或部分江段,特别是主城区一段的开发做出过一系列规划,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遭到外界因素干扰和人为破坏。在考察中,信息员们发现,有关部门开通的哈市至老山头、哈市至大顶子山“一日游”,由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只能停留在船上,并不能实现水陆互动,就连大顶子山库区这样的旅游重点地段,到最近的农家小餐馆因道路泥泞无法行车,游客需步行很长一段路。
“通过优惠政策调动投资者积极性,实现沿江游的深度开发事不宜迟”,张仁伟说,加速沿岸旅游功能区建设,可以鼓励当地的投资者围绕沿江旅游线路,建设休闲度假、餐饮娱乐、民俗文化等各类沿江旅游项目,尽快改变只能停留在一条船、一来一去的单一旅游模式。同时,要深度开发沿江历史人文景观,可以通过开发“运粮河”、“四方台”、“金代齐王墓”、“呼兰河口湿地”、“五国城遗址”等风景名胜,使松花江成为一条串联这些景观的“黄金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