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往8月16日讯(记者 孙晓锐)日前,著名作家姚雪垠的儿子姚海天抵达哈尔滨参加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5届年会。在会场外,操着一口河南方言的姚海天向记者讲述了父亲姚雪垠的逸闻趣事。
姚雪垠少年被绑票传奇经历成小说素材
姚海天说,父亲姚雪垠1924年小学毕业后,去信阳上中学。这年冬天,由于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学校提前放假。回乡途中,父亲和两名学生一起被土匪队伍作为“肉票”抓去,被土匪认为义子,在土匪中当了一段写字的师爷。这段100多天特殊经历,成为他自传性小说《长夜》的基本素材。
《长夜》以上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豫西山区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李水沫这支土匪队伍的传奇式的生活,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强人”形象,真实有力地揭示出许多农民在破产和饥饿的绝境中沦为盗贼的社会根源,同时也表现了他们身上蕴藏着反抗恶势力的巨大潜在力量。像《长夜》这样以写实主义笔法真实描写绿林人物和绿林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中绝无仅有的,此书1984年被译为法文,姚雪垠还被授予马赛纪念勋章。
《李自成》出书340万套稿费仅得3万元
姚海天介绍,姚雪垠这部书(1—3卷)发行340万套,稿费只得了3万元,姚雪垠生前有个心愿,拿出一部分稿费促进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于是,在姚雪垠逝世后,他的后人将4、5卷的稿费50万捐给了中国作协,于2000年创办了姚雪垠文学奖。“父亲是1999年4月份去世的,他的心愿就是设一个奖项,来鼓励埋头写长篇历史小说的作家。”姚海天作为这个奖项的最初发起者,讲到这里,面色凝重。
写历史小说,尤其是长篇,那种艰苦,局外人很难想象。《李自成》第一部是“文革”前出版的,“文革”结束后,姚雪垠害怕自己的身体撑不到把全篇写完,于是开始倒着写,先写最后一部。“后来艰苦到什么程度?80多岁的老人,一天有的时候只睡两三个钟头!我们了解老人的艰辛,所以能理解他的愿望,并努力把它变成现实。以前《李自成》一二三卷虽然发行了2700万册,但稿费非常低,只有3万余元,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后人将第四卷和第五卷的稿费50万元捐出,然后我给中国作协党组写了信。”
中国作协的决定是,在中华文学基金会内设立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励基金。该奖项每四年选评一次,从此,一个专门为长篇历史小说而设的奖项诞生。至今,姚雪垠文学奖已颁奖两届。唐浩明的《曾国藩》、熊召政的《张居正》、二月河的《乾隆皇帝》等8部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