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东北网9月1日讯 1997年1月1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出席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工作会议代表时,江总书记握着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王启民的手说:“现在大庆有了第二代铁人,好!”在对会议代表发表讲话时,江总书记再次强调说,王启民是科技人员中的新铁人,是新时期铁人,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好榜样。
大庆、铁人,共和国历史上永远值得骄傲的名字。
当年,王进喜让地球也要“抖三抖”的一声吼,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原油的高产稳产,凝结着几代油田职工的心血,也托起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王启民。
如今,被誉为新时期铁人的王启民,仍在这片孕育英雄的土地上,与他的同事们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敢笑天下
第一流
1960年,大学毕业的王启民一到大庆,就和同事们在“干打垒”的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是“闯将在此”!
王启民清楚地记得,他在北京石油学院读书时,公共汽车背着个大煤气包。当时,中国正是最缺油的年代,全国原油产量还不到400万吨。23岁的王启民,怀着摘掉祖国贫油帽子的豪情壮志,奔赴大庆。
油田开发初期,国内没有大庆这种大型陆相砂岩油田开发的经验。“有些外国专家从大庆撤走的时候说,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开发不了这么复杂的油田。这种藐视激发了我们的自立精神!”王启民说。
大庆油田人不信邪,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用3年时间就拿下了油田。1963年,大庆油田生产规模达500万吨,在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上,周总理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基本实现了原油自给,石油落后的帽子被彻底甩掉了!
1976年,大庆的原油年产量攀上了5000万吨。但在稳产10年后,大庆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油田逐步进入高含水期,主力油层含水已高达60%!人们在问:大庆要是枯竭了怎么办?
1984年,王启民承担了编制第二个5000万吨稳产10年规划的艰巨任务。他把目光盯向了厚度不到半米、在国内外开发中被判“死刑”的表外储层。这期间,两次试验均以失败告终,但王启民和他的同事们没有气馁。整整7年,他们终于摸索出一套开发表外储层的技术,保证了油田再稳产10年目标的实现。据计算,大庆油田表外储层可采储量近2亿吨,等于又为国家找到一个大油田。
到2002年,大庆油田创造了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的纪录,远远高于世界同类油田12年的水平。创造这个奇迹的关键是科技进步,是一系列大庆人自主研发的技术:20世纪60年代以“六分四清”为核心的细分注水技术;20世纪90年代的“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用聚合物驱油、实现主力油层“三次开采”……王启民几乎领衔了大庆的每一次技术革新。
生命的价值
在于奉献
王启民是南方人,曾有多次机会调动工作,离开大庆。但为了他所热爱的大庆油田,他选择了放弃。
王启民的爱人心疼王启民的身体,悄悄地为其联系好北京的一个工作单位,可他却在商调函上写下了“本人不同意调动”的字样,回绝了对方。
王启民说他没有太多的奢求,只希望能把想做的事情做好、做完。为了工作,他却连母亲最后一面也未能见到,至今想起仍深感愧疚。1992年,81岁的老母亲病重在床,家人捎信让他回去看看,这个时候,他正赶上油田筹备召开一个重要的技术会议,无法离开。王启民忍着揪心的难过没有回去。母亲去世的噩耗传来后,他为没能尽孝床前,痛苦和愧疚的泪水夺眶而出。
“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而在于你奉献了多少。”王启民担任领导职务后,丝毫也没有“官架”,一直在呕心沥血、毫无怨言地为油田事业操劳。30多年来,王启民先后获得各种科技奖励22项,被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特等劳动模范,并当选为第五届人大代表和党的第十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被誉为“新时期铁人”。
圣火大庆站
传递火炬手
作为石油之子,王启民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大庆油田之中。2008年,他也有幸成为奥运火炬大庆站传递活动的火炬手。这令他终生难忘。
谈到高举神圣的奥运火炬的那一刻时,王启民说,作为中国石油的一名员工,能够有幸成为奥运会火炬手,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中国石油和大庆油田的荣誉。他将用手中的圣火感染每个石油人,把奥林匹克永不言败、团结互助和超越自我的精神,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奥运圣火永不熄灭,让奥运精神永放光芒。
“大庆的资源是有限的,但科技进步的力量是无限的。以我们目前的技术和资源储备,百年大庆绝不只是梦想。”目前,已过古稀之年的王启民依然雄心勃勃,把攻关的目标锁定在挑战采收率的极限上。
王启民
王启民与工作人员正在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