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在俄罗斯采伐的林木就是从这里运往国内。
黑龙江源头和口岸都在漠河县北极乡洛古河村,相距不远。
3年前,俄罗斯关闭了临时口岸。此行,记者不见了口岸当年的繁忙与热闹。
几经联系,记者采访到了西林吉林业局金沟林场副场长张建友。他曾7次进出洛古河口岸,是境外采伐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新世纪之初,由于林业减产,大兴安岭林管局开展境外采伐。金沟林场作为试点,与华诚公司合作,在俄罗斯赤塔州从事木材采伐作业。
2000年初,漠河滴水成冰。金沟林场6个工作队、近百名清一色“老爷们”,从洛古河口岸出境,进入俄罗斯。没有公路,他们沿着结冰的石勒喀河河道上溯,行进150公里,到达不过四五十户人家的漠河恰林业局七壶林场(中文的叫法),再向大森林腹地进军40多公里,就来到了工作点——山场(即采伐点)。
抵达这里,他们刚好乘车走了一整天。搭起用双层塑料布遮覆的两个帐篷,一个用于住人,一个用于“住”两台G-50型拖拉机。吃的,是大家从国内带的冻白菜、酸菜、猪肉、米面油等,饮用、做饭用的水来自冰雪,就地取材。出境前,大家都理成短发。在山场,洗澡、洗衣就别想了,头发都不能理。想讲卫生,那是3个月后回国的事儿了。
2005年接到任务,大年三十儿出发。早8时,金沟林场120人的采伐大军没有一个人掉队,大家坐着几近露天的平板车出境了。到达山场时,正好是半夜12时。
采伐队山场地处北纬53度以北,最低温摄氏零下52度。雪大,少说厚达70厘米,说是走,其实大家出了窝棚,基本都是爬着行动。胸径35厘米以上的落叶松国内很少了,这里到处都是。每天,大家早六点必须走出去,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到营地,伐倒的原木装上运载量20多立方米的几十台运输车,源源不断通过洛古河口岸运回国内。
只有冰封雪冻,黑龙江上才能运木材。一连7年,这支队伍每年12月底或年初出境,一干3个月回国。一连7年,这100多人没有在家过一个春节。张建友告诉记者,春节放假一天,他作为“头头”,任务只有一个,和大家猛喝酒,否则有人一哭,谁也刹不住。
2006年春节刚过,一名工人突发急性阑尾炎,被大家送往170公里外的俄罗斯漠河恰林业局医院。术后急需营养,可是医院每天两顿饭,除了几片面包、火腿,就是奶茶、咖啡,加之饮食不习惯,饿得这位伐木工实在受不了,最后被大家“偷”出医院。还有一次,伐木工尹宏军(音)被砸,胳膊骨折。俄罗斯禁止我国有关药品入境,加之通讯受限,尹宏军就强忍着,辗转7天才回到漠河。接骨时,断骨处都长出了肉芽。
据了解,近年来大兴安岭多家林场从事境外采伐,仅金沟林场7年来累计采伐量就达20多万立方米。2006年,洛古河口岸临时性闭关,漠河县境外采伐一停3年。
张建友告诉记者,眼下林场正在和兴邦公司洽谈境外采伐合作事宜。如果达成协议,今年12月,他们将通过其他口岸出境,开始新的采伐征程。
记者手记 收获大兴安岭精神在漠河采访,正值初秋时节。记者一行住有宾馆,行有汽车,晚上还可以洗个热水澡,但短短两天下来,胃痉挛、咳嗽、咽喉肿痛还是纷纷找上门来。
身在福中,一比方知,在荒僻的俄罗斯原始森林,在摄氏零下50多度的严寒中,我们的林业工人连续3个月不能洗澡、不能理发,战天斗地,而且一撑就是7个年头。
境外伐木工人战严寒、破禁区,顾大局、爱集体,同甘苦、共命运,他们采运回的不只是一车车原木,更收获着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