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一路找北 漠河用“文化”留住游客
2009-09-03 16:41:15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坐落在北极村的鄂伦春民族博物馆。

  黑龙江新闻网讯 据黑龙江日报报道,在漠河,记者一行和大多数“到此一游”的游客们一样,都急着去“找北”。那是位于北极村的一大片绿色平滩,被称为“北极沙洲”,山青林秀,草茂水澈,黑龙江水款款流过;江边一座高大立体的“北”字型标志性钢建筑下,立有一座三棱锥形钢塔,上面清晰地标注着此处的经纬度——这个塔尖,就是中国版图的“最北点”,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千里迢迢奔向这里,拍照留念。

  “中国最北一家”、“中国最北哨所”、“神州北极石碑”……在北极村,随处可见的“北”字景观,可谓把“找北游”地缘优势品牌推向极致。找“北”之时,记者们更被中国北方民族园里的一家鄂伦春民族博物馆吸引。这是一个由七个巨大的仙人柱(即“撮罗子”,为鄂伦春少数民族原始住宅)组成,外表酷似桦树皮装帧的建筑群,馆内不仅展示了鄂伦春民族的民风民俗,还结合现代化的声光电效果,表现鄂伦春人的生活环境、衣帽服饰、狩猎场景等。

   参观之后,大家还兴致盎然地和模拟“鄂伦春人”掰手腕、掷“嘎拉哈”、试拉力,体验鄂伦春人的原生态生活。该馆的设计者和建设者、漠河县委宣传部任英寰告诉记者,开馆后还将现场制作鄂伦春族食品,供游客品尝。该馆尽管目前还没有正式开门纳客,但只要有游客到此,任英寰就开门讲解,累并快乐着。

  岂止是这个民族博物馆。漠河的沿途采访中,大家还看到,中国北极文学创作基地正在北极村兴建,出生于漠河的我国著名作家迟子建成为这个基地的最好招牌;位于李金镛祠堂前的金沟采金小镇规划完成,将再现当时北方第一大金矿开采地的历史风貌,建成后将有采金历史博物馆、采金体验园区等旅游项目,目前拆迁工作已经开始;规划中的龙文化主题公园,则是借助漠河所依傍的世界第一大界江、中国第三大河——黑龙江的魅力和黑龙江发源地的优势……

  漠河县委宣传部刘广林部长告诉记者,该县正在精心打造的五大文化(龙文化、北文化、佛文化、采金文化、土著文化)建设,将方兴未艾的旅游热提升为文化热。这也解开了记者一个疑问,为什么“找北游”如今变成了漠河人津津乐道的“北文化”。

  如果说,旅游的魅力是风景,那么旅游的魔力则是文化。利用近年漠河热度不减的旅游,当地政府不失时机地打出了文化牌。在漠河,已经举办了十九届中国漠河北极光节、八届中国·漠河冰雪文化节、六届国际冰雪汽车越野赛……“避暑我最凉,雪期我最长,极光与极昼,源头黑龙江。”当了十余年漠河县旅游局局长的常彬,在全国各地的旅游推介会上,经常朗诵他精心创作的宣传口号。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去年6月正式通航的漠河机场,今年已从原来的1个班次增加到4个,仍是每班都爆满。据统计,截至7月末,漠河今年上半年旅游人数达27万人次,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接待量,这还没包括8月份的旅游旺季。(记者 孙彩凤 孙昊 李飞 刘莉 徐春华 宋汜波 任英寰

  记者手记 用“文化”留住游客

  去漠河之前,记者就遇到了购票难;到了漠河,又体会到了入住不易,就连当地最好的四星级大酒店一直都是满员。

  县旅游局长常彬告诉我们,有游客对漠河“投诉”,说来了就“出不去”,不得不在此多呆几天。多呆几天,仍有看头儿。

  漠河人很聪明,要让来的人呆不够、不愿走。他们专门整理挖掘史料、神话和传说,总结成“五大文化”,不仅编成书出版,更给新建的一批景区景点融进厚重的“文化味儿”。博物馆、民族园等一批文化旅游景点就这样建起来。

  这是提升旅游城市“软实力”的一条成功思路,与修路、建机场、建星级宾馆等等“硬实力”一结合,地域经济的竞争力就会愈强,城镇魅力也就愈足。

责任编辑: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