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龙江首次集中邀请省外院士专家考察活动启示录
2009-09-04 09:31:14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富立波 李子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新闻网讯 据黑龙江日报报道,前不久,省委组织部会同省科技厅,共同组织了院士专家考察休假活动,邀请了27位院士(省外14人、省内13人)、9位专家(省外5人、省内4人),以及部分院士家属、助手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业务负责同志等50多人,分成两个组,分别到省农垦总局、鸡西市和牡丹江市进行了考察和科技咨询。院士专家走一路看一线,驻一地考察一片,黑龙江的蓝天绿水、良好的生态令他们心旷神怡,赞叹不已。同时,他们下农田、进企业;查流程、看产品,与基层科研人员零距离接触,充分交流,共同研讨,为企业会诊把脉,为地方政府出谋划策。几天的考察休假,既为基层解决了一些具体科研问题,也为一些地方规划和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助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建议,接待单位一致反映收获很大。

  一次性邀请多位省外院士与我省的部分院士专家,共同进行考察休假活动,并且区分专业领域,分组进行,这在我省是第一次。回顾筹备并成功举办这次活动,给我们一些启示。

  加强领导是引才引智的关键

  “一见到院士,就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一想到院士,就想到了科学,想到了技术,想到了创新,想到了未来……可想不到会有这么多院士,一起到我们这里来。”8月10日中午,牡丹江市市长张晶川在欢迎仪式上的讲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院士代表着最高的学术技术水平,享有崇高荣誉,也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尊重。但院士工作很忙,时间宝贵,又受到国家的严格保护,他们要想外出考察并非易事。这次能请到这么多院士,集中到我省进行考察咨询,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书记吉炳轩,省委副书记、省长栗战书专门到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进行邀请。所以,我省的这次考察休假活动,得到了“两院”的大力支持,不仅积极协调安排院士参加考察,而且派出了院士工作局综合处处长等工作人员,随团协调服务。为确保考察休假活动收到实效,在前期准备阶段,吉炳轩、栗战书等8位省领导亲自审定活动方案,吉炳轩还作了重要批示,要求“一定要把这个活动组织好、接待好。”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刘国中主持召开了工作协调会,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8月9日,参加考察休假的院士专家报到后,省委省政府专门举行了欢迎晚宴,多位省领导推掉其他活动赶来欢迎院士专家。吉炳轩饶有兴趣地向院士专家们介绍了黑龙江的大平原、大草原、大森林、大油田、大湖泊、大冰雪等独特魅力,建议院士专家们多走走、多看看。8月12日,受吉炳轩、栗战书的委托,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刘国中和省委常委、省国资委党委书记赵克非又分别专程赶赴院士专家休假地,看望慰问院士专家。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及省农垦总局、牡丹江市、鸡西市等单位,都把做好此项工作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主要领导亲自研究工作方案,细化分工。考察期间,各单位都是主要领导亲自接待、介绍情况,副厅级领导全程陪同,并直接协调安排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各部门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确保了整个考察休假活动行程顺畅,考察便利。院士专家和接受考察、参与咨询的单位都非常满意。许多院士专家一再表示,通过这次考察休假活动,对黑龙江有了全新的美好印象,对黑龙江的发展大有信心,“不为黑龙江多做点贡献,感到不好意思。”多数院士专家已经和考察单位建立了联系,表示要长期合作,有的已经就一些项目开始洽谈。 

  启示一:引进人才、引进智力,是当前推进“八大经济区”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我省在引才引智方面,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但这次组织院士专家考察休假的实践表明,只要真正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就大有可为,而且会“道路越走越宽广”。

  明确需求才能选准“先生”

  为了提高院士专家考察的针对性、专业性,保证咨询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使考察咨询活动不流于形式,主办单位超前谋划,在邀请对象、考察内容、路线、方式及程序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充分调研,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谋划和安排,确保考察咨询的内容既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又与院士专家的研究领域相同或相近,院士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与地方实际贴得紧、用得上。他们在设计考察休假活动之初,分别征求了各市(地)及省农垦总局等单位,对邀请院士专家考察咨询的需求意见,同时征求了院士专家的考察意愿,并以电话、电子邮件等适当的方式,将基层单位的意见和要求,转达给院士专家,也把院士专家的想法转告了基层单位。在确定邀请对象后,又及时将院士专家的相关信息,尤其是专业背景、工作经历等基本情况,提前告知需求单位,以便接受考察和咨询的单位有所准备,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最后,根据征求意见情况,确定了两个组:生命科学、信息技术、环境保护领域的院士专家赴牡丹江方向;现代农业、工程机械、能源和矿业领域的院士专家,赴省农垦总局和鸡西方向。由于事前进行了充分沟通,一些院士专家出发前进行了“备课”,基层单位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

  考察中院士专家听介绍、看现场,与基层单位互动良好,结合实际为地方和企业咨询论证、会诊把脉、出谋划策。赴省农垦总局考察休假组,在到达的当天,即召开了技术咨询会,院士专家们集体对基层提出的问题进行会诊,对31项技术需求分别进行了现场解答。来自中国工程院的蒋亦元院士,还针对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解决秸秆的快速分解、大田播种、除草等技术难题,专门准备了一个PPT,留给了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赴牡丹江考察休假组,在认真考察牡丹江的造纸、药业、循环经济园区、响水大米生产基地等项目后,从全国和战略角度,对牡丹江的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议。牡丹江市认为院士专家的意见很重要,表示要进一步消化理解,形成政策措施,用以推进该市的可持续发展。参加活动的所有院士专家,都结合本人研究领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思路与设想,留下了联系方式,建立了沟通联络渠道,表示今后要结合专业研究,支持黑龙江的发展建设。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取得这样丰富的考察咨询效果,在以往并不多见。

  启示二:院士专家都是所在专业领域的突出代表,有的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大家,有的是顶级的技术权威、学界泰斗,但院士专家也是有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的,他们也不是“百事通”、“万能表”。要安排他们考察咨询,向他们求教、问策,首要明确自身的实际需求,同时,要注意区分院士专家的专业和研究的领域,做到“对口”邀请,并及时互通相关信息,提前做好对接、咨询准备,这样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有病乱投医”,难以达到理想的目的。


 

  起跳攀高需要练好“内功”

  一些地方和单位抓住院士专家主动上门,集体“会诊”的难得机会,认真准备,及时把困扰自身发展的难题,需要与院士专家们讨论的想法提了出来,与院士专家面对面交流讨论后,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省农垦总局提前对困扰农垦的科技难题进行了梳理,找出了制约和影响农垦系统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并确定了咨询的办法和顺序。8月10日,院士专家到达的当天,省农垦总局科技局局长葛文杰就主持召开了科技对接咨询会,请院士专家们帮助解决或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农垦红兴隆分局科技局局长刘护国率先提出,“老稻田改造”是影响农垦系统水稻增收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来自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的颜龙安院士和来自沈阳农大的陈温福教授,结合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了采用“稻草还田”、“水旱轮作”、“氮磷钾腐殖质联合施肥”等技术,解决这一难题的多项具体措施。红兴隆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出,由于我省所用的玉米种质资源比较少,难以选育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问题,戴景瑞院士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进行种质资源创新,加快选育优良品种的具体办法。一场对接咨询会,使30多个科技难题得到解决,或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思路。

  牡丹江市围绕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向院士专家要计策。他们不仅准备了详实的文字材料,而且,实实在在地安排院士专家到恒丰纸业、友博药业、富通汽车空调公司、循环经济园区,海林工业园区,以及宁安市渤海镇、响水大米生产基地等单位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全面查看,深入调研。院士专家们纷纷结合实际,提出了意见、建议。主要从事资源转化利用的绿色过程工程研究的张懿院士,是我国绿色过程工程和环境工程专家,国家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主要学术带头人,国家循环经济科技规划和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专家评审主要专家,在全面考察后,对该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不仅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而且主动提出要对该市有关人员进行辅导培训。8月14日下午,在其他休假成员返程后,她留在牡丹江,做了“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专题讲座。牡丹江市党政领导、有关部门和企业管理者近200人聆听了讲座,感到受益匪浅。这为牡丹江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而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高端的理论指导和必要的科技支持。

  据统计,所有准备充分、能够提出具体问题或想法的单位,这次都有比较满意的收获。

  启示三:要想让院士专家“拉一把”,必须有能力把“手”伸出来。接受院士专家考察,向他们询计问策,首先要搞清有哪些难题,有什么想法和要求,明确需要咨询什么,只有目的明确,准备充分,才可能获得比较理想的咨询效果。如果心无“攀高”发展“双飞翼”,纵有妙计也“点不通”!

  合作发展要抓牢“绳索”不放松

  经了解,参加这次考察休假活动的院士专家,以前对基层实际了解的不多,尤其对我省的许多地方了解不多。通过这次考察休假活动,深入基层一线,与基层单位亲密接触,广泛交流,了解了基层单位的实际,院士专家们对被考察的单位有了直观印象和切身感受,也建立了直接联系,不少人表示要结合自身研究领域的实际,积极考虑服务黑龙江、服务基层的渠道和办法。戴景瑞院士已经与农垦红兴隆分局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左淑珍所长,就玉米生物育种技术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表示可以保持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张懿院士已经被牡丹江市正式聘请为“市政府循环经济发展顾问”,双方约定进行长期、广泛地合作。许多院士专家则以主动接受采访,录制影像资料,直接提出书面意见等方式,提出了为我省、特别是为所考察的地方、单位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思路与设想,并留下联系方式。连日来,省农垦总局、鸡西市、牡丹江市等单位,已将这些院士专家信息纳入了高层次人才库,作为柔性引进的人才,纳入服务对象之列。确保一次活动,长期受益。同时,正在督促并帮助有关单位,对考察休假期间,院士专家感兴趣、有合作意向的项目,进行认真谋划、细化,做好进一步对接洽谈的准备。力求做成一批项目,通过项目合作,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联络,并以他们为桥梁和纽带,引进更多的人才和智力,借以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

  启示四:在当前形势下,一方面,创新发展,急需高层次人才的大力推动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和单位,独立引才、引智还比较困难。此时,政府牵线搭台,组织院士专家深入地方、企业进行考察咨询,既解决一些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又为长远发展出谋划策,这无疑是向地方和企业伸出了创新发展的“舷梯”和“绳索”,要把考察咨询的意见、建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果,并让他们长期提供咨询服务,就必须牢牢地抓住这个“舷梯”和“绳索”,与他们紧密联系,奋力向上“攀登”,只有这样才可能借助好外力,跃上新的、更高的发展台阶。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