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岛上》、《我爱你,塞北的雪》、 《乌苏里船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我为祖国献石油》、《喊一声北大荒》……这些脍炙人口、传唱不衰的歌曲今后将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龙歌”。日前,省文联正在启动的“龙歌”工程,将把新中国成立60年来,歌颂黑龙江的或由黑龙江籍音乐家创作、演唱的歌曲整合到一起,进行整体的宣传和推广,让“龙歌”概念深入人心,成为黑龙江永远的音乐名片。
黑龙江新闻网讯 据黑龙江日报报道,2日,黑龙江省文联主席傅道彬就“龙歌”工程的创意、启动和推广等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龙歌”贯穿
新中国各历史时期
记者:黑龙江的歌曲、音乐在全国都是有代表性的,代表我省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请您介绍一下我省打造“龙歌”音乐品牌的创意和方案。
傅道彬:根据省委宣传部打造黑龙江艺术品牌的要求,我们分析了一下我省的文化优势。如果说吉林的电视剧好,辽宁的小品好,那么黑龙江的突出成绩就是歌曲好!经过梳理我们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里有几百首是歌颂黑龙江或者是由黑龙江籍音乐家创作、演唱的歌曲,这些歌曲贯穿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是久唱不衰的经典歌曲,影响深远。比如上世纪50年代的《乌苏里船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新货郎》、《勇敢的鄂伦春》,60年代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地道战》插曲,70年代的《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80年代的《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我爱你,塞北的雪》,90年代的《走进新时代》、《常回家看看》、《春天的故事》、《好日子》等等。这在全国来说,没有哪个省份可以与我们比肩,但是这些歌曲一直没有形成黑龙江品牌。“龙歌”工程就是要利用资源优势,把这些歌曲集中起来,打造成品牌进行推广,这对唱响黑龙江旋律、宣传黑龙江极具推动作用,同时也可调动艺术家的创作热情,打造出更多的艺术精品。
记者:你们怎样定义“龙歌”,它有哪些特点?
傅道彬:我们把“龙歌”定义为:从创作上说是由黑龙江籍的词曲作家创作的或由黑龙江籍的歌唱家演唱的歌曲;从内容上说是描写、歌颂黑龙江山水和风土人情的歌曲。在黑龙江诞生的流行歌曲和艺术歌曲不仅数量众多,题材广泛,而且我们的创作和演唱人才也非常多。词曲作家傅庚辰、蒋开儒、车行等,音乐教育家金铁霖,歌唱家李双江、殷秀梅、刘和刚等,都是黑龙江的宝贵财富。
“龙歌”提升黑龙江文化影响力
记者:黑龙江人为何能创作出如此众多、广为流传的优秀歌曲?
傅道彬:我省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音乐传承、多元音乐交融积淀的省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造就了我省独特的音乐风格。哈尔滨市又是一个文学气氛、艺术气氛很浓的城市,这里的生活是诗意的生活,而且,龙江人比较简单直接,心中有歌,喜欢歌唱。这些都是“龙歌”创作的源泉。
记者:推广“龙歌”对打造黑龙江文化品牌、提升黑龙江的文化影响力能起到哪些作用?
傅道彬:我认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在所有的文化产品里,歌曲是最能深入人心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从小读过的小说、看过的电影可能都忘记了,但是我们从小唱的歌曲却忘不了。音乐是深入灵魂的艺术。音乐能唤起我们很多童年的回忆。
可以说,这些“龙歌”不仅影响了黑龙江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国。比如《喊一声北大荒》,特别能唤起人们对土地的感情;《常回家看看》,能唤起人们对亲情的重视和家庭的和睦;还有紧贴主旋律的《春天的故事》,民族歌曲《勇敢的鄂伦春》等等,这些歌曲真是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些歌曲能唤起人们对黑龙江,对黑土地的热爱,能展现出黑龙江人的精神。海德格尔说过:“歌声即生存。”通过唱响“龙歌”,可以提升黑龙江人的文化自信,振奋我们前行的精神。同时这些歌曲也反映了黑龙江的民风:乐于歌唱,心性简单明朗,充满浪漫情怀的特点。
让经济腾飞立足在文化的土壤上
记者:打造“龙歌”音乐品牌,你们都做了哪些工作?
傅道彬:目前,省文联正在积极进行“龙歌”的宣传推广工作,并且在工商部门进行了品牌注册。省音协走访了众多音乐界人士,查阅了大量音乐文献,搜集到三千余首相关歌曲。经过以郭颂、李双江、刘锡津、胡小石等人组成的50人专家组评定,评选出350首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省音协将从中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100首歌曲,结集成《龙歌》,出版发行专辑和光碟,组织专场演唱会、合唱音乐会,通过多种宣传形式,打造“龙歌”音乐品牌。省文联还打算举办一些歌咏比赛,进一步推广龙歌的普及;还策划了寻找黑龙江大地上的歌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找出一批黑龙江的作曲家和艺术家,让人们记住这些艺术家,带动我们的艺术繁荣和艺术创造。
记者:在文化产业“逆势上扬”、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的今天,我省应该如何抓住机遇,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
傅道彬:国家现在对文化产业很重视,正在通过各种手段拉动文化消费。我认为,造成本次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生产相对过剩,人们的物质消费已相对满足,有时候甚至不知道买点什么好,家里什么都不缺。所以你看现在的电影院,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还是场场爆满;文化艺术品市场,书画拍卖价格不降反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精神领域的消费就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应该生产出更多的高品质、能够引领人们精神向上的艺术品,从而拉动文化消费。而一个地方的经济腾飞,也必须立足在文化的土壤之上。
目前,省美协的版画创作基地正在积极尝试用“丝网版印刷”降低名画家作品的价格,从而让“大师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北京,由吴冠中亲笔签名的“丝网版印刷”作品,才卖到两千多元,就很受大众的欢迎。还有深圳的“大芬村”,都是很不错的产业模式。
在我省,热爱美术、书法的人口还非常少,因此我们不光要培养艺术拔尖人才,更要培养热爱艺术的爱好者群体,从而营造更加浓郁的艺术氛围。目前,围绕建国六十周年这个主题,省文联布置了一百多项艺术活动,例如举办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动漫·综合作品展、开展读书会“文联讲坛”、建立鄂伦春桦皮工艺文化产业研发基地等。文联的工作就是联合,把广大艺术家调动起来,为艺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