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0日讯 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哈尔滨市道外区荟芳里,每天晚上都会传出“见客了”的吆喝声,这是妓院的龟奴、老鸨子在“喊堂”(招呼妓女接客)。鼎盛时,哈尔滨曾有妓女7000多人,道外区桃花巷等地曾“娼盛”一时。解放后,在强禁未果的情况下,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终于在全国最先实现解救、改造所有妓女。
7000名妓女分四等
从当年曾生活在老道外的老人口中得知,当年,曾有这样的民谚:一等窑子(妓院)接大官,二等窑子进老板,三等四等“养猪狗”……据市档案馆现存资料记载,当年,哈尔滨娼妓业鼎盛时,曾有7000多妓女,中国妓院分成4个等级,这等级是由妓院的规模、设施、妓女的自身条件等决定的,收费标准各有不同。
据市档案馆资料记载,1896年起,大量工人从北平、天津、河北、山东等地来到哈尔滨,60多名妓女也随之而来,在裤裆街、桃花巷等处开起了窑子,同时道里区也出现了妓院。此后,八乍市圈楼、荟芳里修好后,妓女都搬了过去;北市场修好后,又住满了妓女。1949年9月1日对当年北市场、八乍市、平康里等3处妓女的调查资料记载,因家庭困难沦为妓女有400名,占51.2%;父母亡故的153名,占19.6%;被骗70名,占9%。
卖身女子饱受压迫
旧社会能开妓院的,不管几等都得跟军、警、宪、特、流氓恶霸有瓜葛,有的妓院就是这些人开的,大恶霸姚锡九就曾开过多家妓院。
市公安局保存的档案资料记载,当时的妓院,妓女听到“喊堂”声,必须花枝招展地迎客。被点到的妓女会把嫖客迎进房间“开盘子”——摆上果盘、瓜子、糖、茶水、纸烟等。
那时,多数妓女成为妓院老板的赚钱机器,稍有不慎,轻则遭呵斥,重则棍棒相加。在三四等妓院,妓女甚至每天要接七八个客,怀孕也不会获得照顾。1935年哈尔滨妓女健康诊所对妓女进行首次梅毒检查,实际参检的839名妓女中,患性病的有446名。据1938年《哈尔滨市年鉴》记载,当时哈市的花柳病患者达14521人,很多人因此死亡。
成功解救改造妓女
市档案馆资料表明,“九一八”后日本侵入东北,哈市妓女走死逃亡,哈市妓女减少到4000余人。“八一五”光复后,妓女全部获得解放,大部分人或与发了“光复财”的地痞流氓结婚,或随同窑主逃到蒋管区,另有一百四五十人当了饭店女招待。
“四二八”我军进驻哈尔滨后,曾对仍存在的1000多名妓女实行管理。1948年1月18日,“哈市妓女自救会”成立,领导妓女参加自救会的学习和生活管理,并筹建工厂、医院,安置妓女参加生产劳动。1949年4月,经上级批准,哈市民政局同东北金矿局协商,将“40岁以下,没有重大吸毒嗜好、没有严重梅毒病、没有直系亲属和没有原配丈夫”的妓女移送到矿山参加劳动。当年4月21日21时,市民政局联合公安局、执法队、北傅家公安分局等单位对全市所有妓院进行查封,当晚将718名妓女全部处理完毕,其中,送往佳木斯地区兴山金矿的妓女共354名,送往牡丹江地区八面通金矿的妓女共149名,其余200余名年老和患病的,遣送回家或送往游民教养院,参加生产劳动。至此,哈尔滨铲除了娼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