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江畔将建多处大型雕塑 通江街广场建腾龙雕塑
2009-09-21 09:20:07 来源:生活报  作者:李伟俏 张立 张清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九站公园内的雕塑。

  黑龙江新闻网讯 据生活报报道,国内外许多城市的滨水区域都因雕塑闻名遐迩:郑州黄河岸边的炎黄二帝、俄罗斯的祖国母亲、哥本哈根的美人鱼……这些品牌雕塑让人们更容易记住这个城市或国家。但在松花江哈尔滨段两岸,像防洪纪念塔这样的大型主题雕塑却寥寥无几。

  沿江雕塑现状:

  多建于上世纪

  采访中记者发现,松花江南岸共有23处雕塑,其中近2/3的设计风格源自上世纪。不少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哈尔滨沿江雕塑的确很经典,是哈市发展的时代印记,通过这些雕塑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的建设轨迹,凝聚了建设者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不容忘记和摒弃的。但雕塑所记录的时代信息和反映的城市风貌仍停留在几十年前,与刚刚翻修的沿江码头、楼体立面、灯饰亮化等改造工程格调反差非常明显,不能完美融合,无法反映哈尔滨的现代都市风貌。

  造型过于抽象

  13日,记者在斯大林公园内看到一处圆柱形、中间被切掉一侧、灰白色的雕塑,让人难辨其内涵。记者询问多名在此钓鱼和做生意的摊主,他们均表示不知道这个雕塑的名称。

  记者沿江踏查发现,新建造的雕塑中也有不少过于抽象的雕塑,让人一眼难辨其物。

  一名来自上海的游客对记者说,现在国内城市不少雕塑都太抽象,让人无法领会其内涵。如果用这样的雕塑代表城市形象,那游客对该城市的印象肯定会打折扣。遗憾的是,哈市现在不少雕塑都有“过于抽象”的通病,希望在今后的设计建造中能多创造出主题鲜明、让人过目难忘的主题雕塑。


 

  发展相对滞后

  曾参与哈市许多重要城市雕塑设计和制作的省雕塑学会会长、哈工大教授杨世昌告诉记者,哈尔滨是全国最早建造城市雕塑的城市之一。松花江边的《少女与球》、《北极熊》等雕塑作品是中国最早的园林雕塑,并曾在全国城市建设界引起轰动。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哈市雕塑的发展相对滞后,与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相比,城市雕塑在数量和质量上逐渐落后了。像沿江的雕塑一直沿用上个世纪的风格在“原地踏步”,数量更新少,昔日的城雕“老大”如今已居于人后。

  规划设计改造:

  通江街广场——

  将建腾龙雕塑

  哈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告诉记者,在此次对沿江一带的规划中,将把通江街广场原有的降龙雕塑迁至博物馆,重新建设腾龙雕塑,寓意巨龙腾飞。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对腾龙雕塑环境配套改造工程及配套改造工程进行国内公开招标。

  景阳广场——

  建闯关东主题雕塑

  景阳广场将建造以“闯关东”为主题的雕塑,并以主雕塑为中心,铺设一个直径62米的圆形广场。主雕塑圆形基座直径28米,前方两侧建设供游人观光休息的休闲区域,配以长廊、绿化景观等设施,建成后的景阳广场将成为道外区沿江段一大亮点。

  滨江铁路桥——

  建雕塑观景点

  在斯大林公园的改造中,起步、天鹅、读、舞剑4处主题雕塑及其他小型景点将予以保留。规划建造友谊、青春、雀跃、龙江戏、锚5处主题雕塑,规划音乐墙、时光流转喷泉等特色景观;在群力堤景观带状公园将建雕塑公园;在滨江铁路桥头建造雕塑观景点。

  专家观点:

  雕塑不能污染视觉

  在记者采访中,几位资深的雕塑专家表示,目前哈尔滨沿江的雕塑中,不乏存在或主题不符、或材料不好的情况。如果建造雕塑不整体规划,统一尺度、色彩、材料,将会构成“视觉污染”,让沿江风景大打折扣。同时,若想让城市雕塑成为公共艺术,就必须得到公众认可。哈市沿江雕塑设计理念应该让市民充分了解,作为沿江景观的重要部分,雕塑就是要展示当地城市的理念和文明,应该把雕塑的设计理念标注上,让参观的人真正地理解它、记住它,传承这座城市的文化。

  应有独创性和地域性

  杨世昌教授表示,具有独创性、地域性、个性特色的城市雕塑,才能称之为精品。正因为防洪纪念塔等雕塑体现了所在城市的品质、城市的文化、城市的精神、城市的风采,甚至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缩影,所以才能成为哈尔滨的文化成果,成为文化载体并被公众认同。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