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东北网视频专访俄罗斯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梅捷列夫
2009-09-21 09:48:51 来源:东北网  作者:张彩霞 印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俄文版本请点击://russian.dbw.cn/system/2009/09/15/000161426.shtml

梅捷列夫接受东北网记者视频采访。摄影 印蕾

  东北网9月18日讯 9月10日,应黑龙江首届俄语风采大赛组委会的邀请,俄罗斯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梅捷列夫先生来到哈尔滨并出席第二天举行的俄语大赛总决赛。9月11日上午,梅捷列夫参赞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俄语部主任范冰冰女士的陪同下来到东北网参观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梅捷列夫参赞,您好!欢迎您来到东北网做客。您是第一次到哈尔滨来吗?您印象中的哈尔滨是什么样子的?

  梅捷列夫:你好!首先请允许我对贵方邀请表示感谢,对能够在这里就关于两国之间的文化往来和人文合作的题目进行交流表示感谢。我并不是第一次来哈尔滨,首次来到这个城市是在1989年,从那时起至今至少来过六次。每一次我都对哈尔滨的变化感到惊叹,而且每一次都觉得哈尔滨的变化让人认不出。我非常愉快地说明,黑龙江省及哈尔滨市的政府和领导很重视对城市历史遗迹的保护,为此现在人们才能够愉快地在老街漫步,欣赏保存完好的遗址遗迹。所以每一次来哈尔滨我都会感到非常开心。

  记者:哈尔滨是一个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的城市,从前曾有许多俄侨在哈尔滨生活,其中有很多文学家、艺术家、建筑家。现在有很多中国学者在从事有关俄侨历史的研究工作,其中齐齐哈尔大学的李延龄教授还被授予了俄罗斯友谊勋章。您对此怎么看?

  梅捷列夫:我认为,大多数哈尔滨人对我们的国家、文化及文学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你说的很正确,在哈尔滨的确有很多学者致力于对俄罗斯文化的研究。你所提到的李延龄教授是我的朋友,我们就好多问题的研究已经合作多年。他在关于哈尔滨和东北生活过的俄罗斯人的文化遗产和遗迹的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同时俄罗斯政府和普京总统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给与很高评价,他编撰和出版了描写哈尔滨俄侨文学丛书,俄文版为10卷本,这是一套宏大的巨著。据我所知,李延龄教授并未满足于目前的工作,他继续从事着规模更大的新课题研究。

  我还想谈一谈高莽教授,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国艺术家、作家、俄罗斯文学翻译家,他对俄罗斯文学深深地热爱,尽管年事已高,但多年来从未间断过写作和绘画的创作,常年举办作品展。在今年中国俄语年之际将举办高莽教授画展献给俄罗斯作家。 


 

梅捷列夫(左三)、范冰冰(左二)参观东北网并与东北网总编辑丁国怀(左四)合影。摄影 印蕾

  记者:2009年是中国的俄语年。您在年初接受媒体访问的时候曾经说,中国俄语年将有150多个活动。这次您来哈尔滨是受黑龙江首届俄语风采大赛组委会之邀出席总决赛。您可能了解本次俄语大赛于今年6月份启动,吸引了全社会各年龄段和各阶层的俄语爱好者踊跃参加,共有近1000名选手报名参赛,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11岁,规模大覆盖面广。您怎样评价这次活动?

  梅捷列夫:我多次参加在哈尔滨举办的俄语大赛,但说实话从未参加过像这次规模这么大的活动。你应该会记得,今年中国俄语年组委会主席俄罗斯政府副总理茹科夫在哈尔滨启动了这一活动,他三月份对中国的访问之旅是从哈尔滨市开始的。在此期间茹科夫参观了哈尔滨的高校和开设俄语课程的中学,对正在进行和即将进行的俄语年框架下的活动起到了推进作用。哈尔滨、黑龙江及东北地区的俄语学习有着历史传统,兴趣也很浓厚,学习和研究俄语的人数也是最多的。可以说这里是俄语学习研究基地,有良好的传统和根基及优秀的教学经验。我去过中国的很多省份,甚至到过最偏远的地方,拜访过好多城市,例如海南、广东等,无论在哪里所见到的懂俄语的人都是曾经在哈尔滨或黑龙江省的其他城市学习的俄语。我认为,这一点足以证明哈尔滨人能够并善于保存对俄罗斯、俄罗斯人、俄罗斯文化、尤其是对俄罗斯语言的难以割舍的情怀,直至今日在这里仍然流传着其他地区的中国人不明白的来自俄语的方言,例如列巴(面包)、布拉吉(连衣裙)、维得罗(桶)等。我认为,这很显然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所决定的,黑龙江与俄罗斯接壤,中俄双方在贸易、经济、技术、科学、还有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同时,哈尔滨和黑龙江省又是俄罗斯各大地区和中国东北及其他地区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双方的协作通过黑龙江省得以成功实现。

  记者:明年是俄罗斯的汉语年,俄罗斯在这方面有什么计划和安排?现在俄罗斯汉语教学的情况如何?

  梅捷列夫:关于在俄罗斯汉语年俄政府都有哪些计划这一问题,目前我还无法准确回答,因为这些计划目前政府正在研究策划中,我想一定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现在知道将有一个持续几个月的大型灯节,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计划。还有文化节,中国电影周,这一活动将在莫斯科和梁赞这两个城市举行,在活动期间将播放8部中国影片。当然,除此之外还要举行汉语大赛、青年文学创作节、中俄儿童夏令营、体育赛事等。活动一定会很多的。目前在中国已经开展了200多项俄语年框架下的活动,我想来年俄罗斯汉语年的活动不会比这些少,甚至会更多。

  下面谈一谈俄罗斯汉语教学状况,需要指出的是这方面的发展趋势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在俄罗斯的汉语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众多的高校,而且在好多中学也开展起来了,俄罗斯中学的汉语教学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50年代时就有两所寄宿学校,在那里孩子们从一年级起就开始学习汉语,坚持了好多年。俄罗斯人对中国、中国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尤其是对汉语的学习越来越感兴趣,尽管这是一个很艰难和复杂的学习过程,但是仍然有许多俄罗斯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其中包括儿童。目前在俄罗斯共有14所孔子学校,其中包括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协助下创办的“孔子培训班”,这一切能够得以实现借助于2005年两国所签订的关于支持俄罗斯学汉语和中国学俄语的政府间协议。根据协议,为实现在中国推广俄语的目的开始设立俄罗斯中心,在那里人们可以学习俄语并获得与俄有关的信息。俄罗斯副总理于今年三月份已经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开设了俄罗斯语言中心,同时还将在哈尔滨、大连、长春和其他城市分别成立俄罗斯语言中心,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俄罗斯语言中心在中国的数量相当于孔子学院在俄罗斯的数量,也就是说不会少于14所。

  记者:对俄罗斯文化怀有深厚感情的中国人很多都已经步入中老年了,青年一代对俄罗斯的了解不是特别多,尤其是对现在的俄罗斯了解得更少。中国市场上很少见到现代俄罗斯艺术家的文艺作品,您对此怎么看?目前两国合作销售音像制品的情况如何?

  梅捷列夫:你大概知道,我们两国之间成立了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中方负责人是刘延东女士,俄方负责人为副总理茹科夫。委员会下设分委会,涵盖各个领域的合作,如体育、文化、电影业、媒体等7个领域,媒体合作分委会下设一个图书出版组织。很遗憾,正如你所言,在中国俄罗斯文学作品不是很多,而在俄罗斯的中国文学作品同样也很少,我们大家都非常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其原因就是,翻译这些文学作品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目前高水平的专业翻译还是比较少,所以来不及跟上所有新作问世的步伐,事实上读者兴趣存在,译作也在出版,就是数量不大。大家都知道,北京国际图书展已经结束,近期莫斯科也举行了国际图书展,在展会上达成了图书出版和销售的意向性协议。除此之外在中国一些现代俄罗斯的文学作品正在翻译中,不久前翻译出版了一本新书《马蒂斯》,作者是俄语“布克奖”获得者。还有其他文学作品正在印刷的过程中,虽然不多,但是有,书店里也可以买到。但是非常遗憾,我们在俄罗斯中国文学作品出版状况要差一些,因为大多数的中国书籍都来源于英文版,而我们希望直接来源于中国。所以我们寄希望于众多的“俄语人”(中国有许多俄语人),而且俄罗斯懂汉语的人也不少。我们希望这两种语言的翻译人才的数量逐年上升,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像苏联时期专业翻译人才,他们翻译出版了大量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同时我们俄罗斯的经典文学作品也被成汉语。 


梅捷列夫(左二)、范冰冰(左一)与东北网记者合影。摄影 印蕾

  记者:您曾看过一出舞剧《绝代佳人》,并说过该剧故事好懂,灯光和服装都很漂亮,俄罗斯人一定会喜欢。哈尔滨艺术家排演了一出具有国际水准的音乐剧《蝶》,9月就要赴美国、英国等国家做巡回演出,您听说过该剧吗?目前俄罗斯对外国艺术团体赴俄演出都有哪些规定?

  梅捷列夫:非常遗憾,你说的这个音乐剧我没有看到也没听说过,但是有机会一定会去欣赏,我在争取不错过中国出品的每一部戏剧作品,无论是舞剧还是话剧。我觉得目前中国的古典戏剧和带有古典因素的现代戏剧正在积极发展,这些舞蹈是在50年代奠定的基础,这里凝聚了许多苏联专家的劳动成果,他们培养了一代中国舞蹈家。这很有意思,我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在我们国家对中国演员的艺术活动家有着浓厚的兴趣,所有的巡演都获得了很大成功,如一直被大家所熟悉的中国马戏团和杂技演员,在俄罗斯享有盛名,还有各种各样的与武术有关的演出。我坚信,这仅仅是开始,中国演员不止一次地演绎了中国古典剧,具有很大的知名度和成绩。关于现代剧我认为在俄罗斯会受到欢迎的。至于谈到外国艺术团在俄境内巡演的一些相关规定,我认为在这一领域是存在着市场机制的无论是禁止的还是促进的与演出相关的规定并不存在,一切都取决于观众的钱包,所以有兴趣观众就会买单来欣赏这样或那样的演出,经纪人就会根据观众的兴趣来邀请相关的文艺团体来俄演出。当然这也必须去宣传去推广,要想使俄罗斯人更多地了解中国艺术和文艺团体就需要对他们多多宣传。你应该知道,昨天中央电视台新开通了俄文频道,我想这个频道会成为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宣传平台,以便使俄罗斯民众能够更多地去了解和认知中国,尽管频道的播出有时间段的,随后这些文艺团体就会被邀请去俄罗斯各个城市演出。

  记者:中国文艺工作者前几年重拍了苏联经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些电视剧都在中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您认为,中俄在合拍影视剧方面是否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梅捷列夫:我认为双方合作的前景很好,为什么呢?正好我们双方不久前就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9月7号在北京召开了中俄影视合作分委会会议,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和广电影视总局副局长、俄罗斯文化部副部长亚历山大•格鲁特瓦在会议上讨论了这些问题,拟建切实可行的机制以便支持双方的影视合作。而且会议代表达成了共识,我想来年就可以签订合作协议了。实际上这一领域的合作正在进行,只不过是范围还不够宽,如刚才你提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这里黎明静悄悄》。有好多俄罗斯演艺人员与中国伙伴共同合作参与拍摄了这些影视作品。

  几年前我们著名电影导演谢尔盖•博德罗夫拍摄的影片《蒙古人》就是双方的大规模合作。参与影片制作的有欧洲、德国、法国、中国、香港、美国好莱坞的影视公司,当然还有俄罗斯的公司,既有经验又有规模,属于宏大制作。希望这样的合作项目能够尽可能地多一些。这类趣味题材是很多的,包括好多历史性的故事。我们文化部副部长提交了一个电影剧本,建议中俄影视公司合作拍摄我国著名的大科学家尼基塔•雅科夫列维奇•比丘林的精彩事迹,他是第一批到访中国的使者之一。剧本揭示了在300年以前中国就出版了第一部俄汉和俄蒙字典,所以我认为这部影片对观众来说会是很有趣的。首先,影片讲述了我们之间传统的友好往来;其次,影片里有好多奇异冒险的故事情节。我们都知道,当时在300年以前从莫斯科能到达北京是一件奇事,要知道那时没有铁路,只有马匹作为交通工具,同时还有强盗土匪,所以会发生很多艰难曲折、化险为夷的故事。我认为,这部片子无论在俄罗斯还是在中国都将会吸引观众。这类计划还是不少的,在最近一次的中俄人文合作的会议上,我们文化部副部长向中国朋友和伙伴提交了10个剧本以供合作拍摄。所以我认为中俄双方的影视合作前途是美好而光明的。 


  记者:目前很多中俄高校开展了校际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您能否加以简要评价?

  梅捷列夫:对于这种合作我的意见就是支持,而且我们也是一直这样做的。实际上最近几年双方对于这方面的合作兴趣在逐渐增强与扩大。例如,俄罗斯许多这样的大学与中国高校的合作已经不取决于地理位置了。(我所说的这些学校已经不包括远东地区,他们早就与中国学校开始合作,尤其是和东北地区的学校)。还有许多像沃罗涅日和别尔哥罗德,位于俄罗斯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学校在中国都有合作伙伴,合作在不断扩大而且形式多样化。如果说以前只是局限于互派代表团、交换留学生的话,那么现在双方合作致力于制定共同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计划。这样的计划、学校和计划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如共同培养本科生的计划,还有共同培养硕士和研究生的计划在每天每年地递增。我们竭尽全力支持他们计划的创意和实施,同时也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为中俄两国之间各个领域的合作发展而工作,汉语和俄语方面的专家数量也在与日俱增,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才。我认为,那些选择了俄语作为自己的专业的年轻人不会无事可做,同学们毕业后会学以致用并将生活的非常成功。

  记者:您想对我们的网民和网站的工作人员说点什么吗?您可以讲汉语,如果您愿意的话。

  梅捷列夫:我祝愿贵网站在未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希望通过你们的工作会尽可能多地策划一些吸引受众的主题,同时希望你们向读者介绍宣传的内容会更加丰富而全面。我祝愿贵网站的网民、听众、读者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用汉语表示)。

  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一切顺利!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