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干枯6年长岭湖成功注水 将恢复湿地风貌
2009-09-29 09:00:23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9日讯 28日上午9时28分,随着“开闸注水”一声令下,滚滚江水从长岭湖二级泵站的出水口奔涌而出,流向了已经干涸近6年的长岭湖内。据了解,此次长岭湖恢复注水,总筹资2800多万元,预计在11月上旬完成一期注水工程。恢复注水的成功,预示着曾被人们称为“城市绿肺”和“城市之肾”的长岭湖即将重现生机,恢复湿地风貌。

  “城市绿肺”将复原貌

  长岭湖是哈市离市区最近的一块天然水域,曾拥有可保护湿地10000亩左右,连片的天然湿地对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自从2000年以来,由于连年干旱等多方面原因,长岭湖逐渐失去了湖泊湿地功能,对周边生态及经济环境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据道里区副区长张明杰讲,长岭湖恢复注水是哈尔滨市通过区域调水、进行水生态景观恢复性建设的首次尝试,它的重新开发建设不仅是哈市西部水环境改善的前提和水环境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哈尔滨市防御沙尘暴最好的天然屏障,也是留住湿地、留住各种动植物,使市民贴近自然,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最有效措施。

  培育“风景游览区”

  “目前,长岭湖景区内已有度假村19个,开展‘农家乐’项目的家庭20余户,具备了一定的饮食、住宿、购物和娱乐等条件。”据长岭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德明介绍,长岭湖重新注水后,必将会给长岭湖带来新的繁荣。据李德明讲,明年长岭湖将完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园内设有规划循环农业、棚室生产、露地作物、休闲观光采摘区和管理培训服务区等五大功能园区,项目分三期进行实施,首期工程已于今年5月初开工,目前鱼池回填等基础工程已完工。其中,休闲观光采摘区以小苹果、葡萄、李子、樱桃、树莓等果树生产为主,其余种植礼品西瓜、香瓜、各种水果番茄、水果型黄瓜等可生食的瓜果类品种,黄金勾、兔子翻白眼等品质极佳的油豆角品种,供游客观光采摘。同时,内设亭台小桌、珍稀花卉等,以吸引众多游客参观游览和进行现代化农业教育。

  恢复注水惠及“三沟”

  从2004年开始,哈尔滨市就对马家沟开始了持续多年的治理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可仍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沟内的清水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与马家沟一样,哈尔滨市信义沟和何家沟都是内河污染河流,两条沟的“臭气”问题始终是难解之题。

  近期,根据国家及市水利专家对“三沟”水源进行论证一致认定,通过万家灌溉站修一条明渠,将水送到平房工农水库,通过供水来调解并解决“三沟”清水问题是最经济、最合理的选择。据万家灌溉站站长闫玉江讲,如果立项资金到位的话,万家灌溉站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绝对可以为“三沟”源源不断地引来松花江水,实施成功后,这三条从前又脏又臭的污水沟就能真正变成清澈见底的城市景观内河,也将对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增加市内湿度起到一定作用。

  “湿地认证”解决管理难题

  据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管理处处长白连第介绍,在这些湿地中,呼兰河口湿地已成为国内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小白鱼泡和太阳岛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位于双城市松花江入江口的拉林河口、松花江沿岸的通河临江湿地规划申报“省级湿地保护区”的工作已完成。也就是说,目前哈尔滨市已有共计5万公顷的湿地被列入保护范围,还有更大面积的湿地需要加强管理和建设。

  为了解决湿地危机问题,目前哈尔滨市正在进行湿地认证准备工作,国家拟建两个湿地认证示范省,哈尔滨市是示范省内的示范地市之一,湿地认证确认后,将通过人大出台相应的政策,不仅可以解决多头管理湿地问题,还能采取措施抢救恢复一批重要湿地,以便有效地减缓湿地逆转和退化。同时,还将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进行湿地建设招标,增强湿地的自养能力,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