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人文化
黑龙江因其边疆的特殊地缘关系,形成了独特的站人文化,也称“站丁”文化。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为应对沙俄对中国的侵略,巩固北部边防,清政府开始修建驿路。康熙帝命令理藩院侍郎明爱率人自墨尔根(嫩江)至雅克萨(今漠河县兴安乡古城岛对岸)1400公里之间共设立25个驿站,驿路到京城只需要12天。在两次对俄雅克萨反击战中驿站发挥了巨大作用。1888年李金镛到漠河开办金矿,又沿古驿路旧址向漠河老金沟增设了6站。这条“黄金之路”从墨尔根开始,在长达1800公里崎岖小路山间,平均每60公里设一个驿站,漠河是最北部终点30站。
站人,是对古代驿站站人及家属的统称。黑龙江的站人族群主要来源于清代吴三桂旧部后代。平定吴三桂叛乱后,随同的降部被发配到盛京、吉林等地充当驿站站丁。雅克萨之战后,又被派往黑龙江充当站丁,负责递送公文、押送罪犯、迎送官员、运送弹药、军粮等。吴三桂旧部原是明朝辽东的边将,多是山东、辽宁、河北一带人,吴三桂降清后随其去往云南镇守,中间又有云贵的苗人参军,这些人回到东北已是发配身份。站人按制从军,是军籍,规矩很多。如不准当官、不准参加科举考试、不准离开驿站百里等等。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服饰、饮食等风俗,通称站人习俗。至今肇源〔2〕等地的站人后裔仍能说得清祖先的规矩和来历。
京旗文化
清乾隆时期,在延续康熙颁布的“京旗还屯”的政策下,京都满族移民去往拉林,在当地形成了32个村落布局。这些来自北京的移民,在语言、食物、服饰、文化体育等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保持了相对完整的京旗文化,对促进满汉民族团结,开发建设黑龙江边疆做出了贡献。目前拉林逐渐成为京旗文化发源地,声名远播。京旗文化遗存、文物资料约1000多件,有史料价值的270件,其中涉及到满汉两种文字的谱书、谱单、旗人旧照、器皿、家具、宗教祭祀用品、家书遗录、功德牌、皇帝诏书等。留存至今的宝贵遗产还有大量石雕、木雕、砖雕等。京旗文化是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叶北京文化与黑龙江边疆文化交融的产物,为黑龙江历史平添了京都移民文化色彩,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柯尔克孜文化
清雍正年间,新疆的一批柯尔克孜族人由叶尼塞河流域特斯河畔迁入到嫩江草原乌裕尔河边,编入满洲八旗正红、正蓝、正白、镶黄四旗,在清朝服兵役,由蒙古族官员管理,享受旗人待遇一直到清末。这些人对清初开发嫩江流域起到了相当大作用。现在富裕县五家子村是除新疆以外我国唯一的柯尔克孜族聚居村落。在与蒙古族、汉族的文化融合中,他们的后裔在信仰、岁时节令、婚俗、祭祀以及日常生活习俗上,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许多特色。
闯关东文化
流寓文化还有“闯关东”的移民和移民后裔带来和创造的大量中原文化和本土文化融合后形成的杂交文化,这些文化通过日常饮食起居习俗、行为准则、社交礼仪、民间祖先崇拜、手工艺品等形式,在民间保有深厚的基础。比如,关内移民过年供祖先和灶王爷、过年做各种动物形象的面食供品,过“二月二,龙抬头”等岁时节令风俗。
清朝对黑龙江“龙兴之地”的封禁,使黑龙江开发一度沉寂。曾经抵挡关内移民的“柳条边墙”,并没有阻住“流民”出于求生迁徙黑龙江的脚步。到中东铁路修筑时,大批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加入了近代城市文明起步的“淘金”行列,演绎出近现代黑龙江实业兴邦的历史风云,成为一支绵延不断的民族资本势力。道外同记商场的实业家武百祥是河北乐亭人、1901年靠70元小洋在哈尔滨起家,发展成黑龙江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大实业家。1925年,在哈尔滨打拼了多年的山东掖县人张廷阁正式成立“双合盛”无限公司,成为哈尔滨历史上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至今生活在哈尔滨的8、90岁的老人说到“双合盛”的“沙子面”无不交口称赞。山东、河北等关里人“闯关东”的生存奋斗故事、他们在黑龙江“实业兴邦”创造的巨大物质和精神财富,为黑龙江历史文化留下了可供发掘的巨大空间,这次迁徙决定了黑龙江移民为众的人口构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