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搜 索
大庆开发建设
2009-10-09 13:58:23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1959年全国石油战线精英汇聚松嫩平原,开发建设大庆油田。1960年2月,中央决定从部队当年退伍军人中动员三万人到石油部,参加开发大庆地区新油田的工作。沈阳、南京、济南军区的三万名退伍军人,根据中央命令,很快来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同时,由三十七个石油厂矿、院校的工人、干部、技术人员、教授、讲师、学生,同转业官兵组成了十三条会战大军共同4万多人,相继从全国四面八方赶来大庆。从几个省市场调集的医务人员组建了工地医院,许多地方相继开办了商业服务网点。荒凉的草原向新的社会转代。随着油田的开发建设,大庆职工不断增多,职工家属陆续来到矿区安家落户,大庆很快成为一个拥有几十万人口的新兴石油工业城市。

  建设初期,大庆人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早日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举行了著名的“石油大会战”,甩掉了贫油的帽子,涌现出一批英雄钻井队,树立了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1202钻井队队长马德仁、1206钻井队队长段兴枝、采油队队长薛国邦、水电指挥部副大队长朱洪昌“五面红旗”。会战期间,形成“班班有板报,处处有歌声,队队有节目,月月有晚会”的群众文化活动。《战报》开辟副刊,形成创作集体。王进喜的“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脍炙人口。1963年,薛国柱创作的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我的家”成为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

  大庆文化是黑龙江开发文化的第二座高峰,“铁人”题材的文学艺术各门类的作品层出不穷,以电影《创业》影响最大。大庆培育出了当代最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杨利民,他的话剧《黑色的石头》、《地质师》、《秋天的二人转》声名远播。大庆还拥有小说家王立纯、诗人庞壮国,散文家张爱华等一批颇具实力的中青年作家。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