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资料片
![]() |
资料片
“雅克萨之战”。此是清朝对沙俄的一次胜仗。雅克萨位于漠河县兴安乡斜对面,黑龙江北岸。明初是达斡尔人阿尔巴西酋长驻地。1650年被沙俄侵占。1685年6月24日,康熙皇帝经过充足的准备,由清军主将彭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副都统郎坦率军包围雅克萨。以施放强弩佯攻城南,架设红衣大炮从城北轰击,神威将军炮东西两侧夹击发起全面进攻。并设伏军封锁江面,以防敌人逃遁。次日,清军在城下堆积木柴火攻,俄军投降发誓不再来犯。1886年,得知俄军再占雅克萨岛,萨布素和郎坦受命再讨伐俄军。经过5个月围城,城内俄军病饿而死达826名,余66人束手待毙。1687年,康熙下令撤兵返朝,并与俄罗斯政府使团在尼布楚谈判,划定中俄边界。雅克萨之战挫败了沙俄侵占黑龙江的企图,为中俄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奠定了基础,确保了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主权。
雅克萨之战
1658—1660年中国军队坚决抗击沙俄,给沙俄侵略军以沉重打击。但沙俄政府并不甘心放弃侵占黑龙江的企图,它改变策略,以建立堡寨作为侵略据点的方式,复又卷土重来。1665年(康熙四年),沙俄殖民分子再次窜入黑龙江上游流域,侵占黑龙江北岸要冲雅克萨。清政府虽然反复告诫、屡次遣人“宣渝”,都无济于事。清政府总结历年来黑龙江边防教训,认识到,“昔发兵进村,未获剪除”的主要原因,一是黑龙江一带没有驻兵,从宁古塔出兵进击,每次都因粮储不足而中止;二是沙俄侵略军虽然为数不多,但由于“筑室散处,耕种自给”,加之当地捕貂人与之交易,使其得以生存。据此,清廷采取“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方略,即发兵扼其往来之路,屯兵永戍黑龙江,建立木城,与之对垒;进而“取其田禾”,使之“不久自困”。同时,再辅之以“宣谕”告诫。如果侵略军执迷不悟,“窃据如故”,则坚决予以“剪灭”。为此,清廷从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解决“三藩之乱”和统一台湾之后,积极加强边防建设,准备剿灭沙俄侵略军。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2月25日,清帝命都统彭春任主帅,收复雅克萨。5月30日,清军在彭春、萨布素率领下,携战舰、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从瑷珲出发,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参加这次战役的清军共3000名,其中驻瑷珲的满洲兵1500名,索伦、达斡尔士兵500名,京营八旗兵500多名,善用藤牌片刀的汉军420名。另有索伦、蒙古士兵500人,在墨尔根至雅克萨之间设驿站,传递军情。
6月初,清军前哨骑兵抵近雅克萨。6月21日,清军统帅部到达雅克萨附近的杭屋莫,向俄军头目托尔布津发出最后通牒,令其从速撤离。但托尔布津“恃巢穴坚固”,有兵450人,不肯迁归。6月23日,清军主力开赴雅克萨城下,再次要求俄军撤退,但仍无效果。6月24日,清军将雅克萨包围。25日,一队俄军企图突围,遭清军截击,大部被歼,少数逃脱。当日夜,清军在城南设立挡牌土垄,用弓弩佯攻,暗将红衣大炮安置在城北及东西两翼。26日黎明,清军发炮轰击,俄军伤亡甚重,力不能支。托尔布津被逼,遣使要求在允其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雅克萨。经清都统彭春同意,俄军撤至尼布楚。清军驱逐了沙俄侵略军后,将雅克萨平毁,随即班师。此为第一次雅克萨反击战。
沙俄侵略军被迫撤离雅克萨后,并不甘心失败,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秋,沙皇派兵600增援尼布楚。尼布楚督军弗拉索夫即派俄军70人赴雅克萨进行侦察。在获知清军已经撤走后,便于当年9月7日派托尔布津率大批俄军重返雅克萨,并立即修建工事和军营,储备粮食物资,挖掘水井,准备长期固守。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初,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奏准清廷:“罗刹复来雅克萨,筑城盘踞,臣请于冰消时,督修船舰,亲率官兵,相机进剿。”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6月底,萨布素、郎坦率清军2000余人从瑷珲出发,进击雅克萨。7月18日,清水陆两路大军逼近雅克萨,令俄军投降。俄军拒不投降,同时频频出击,不让清军炮位和攻城器械靠近城垣。根据俄军态势,清军进行了相应的部署:清军一部占领雅克萨小河以西要地,并在黑龙江的江心古城岛(现呼玛县古城岛)上建立营寨,切断尼布楚来援的道路。7月23日,清军发动攻势,到27日,俄军战死100多人,托尔布津也因右腿被炸断,于7月底死去。俄军改由杯敦指挥,继续顽抗。清军预计俄军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军,且隆冬将到,冰合后,舰船行动多有不便,于是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雅克萨,并在城西江上派战舰巡逻,切断雅克萨的外援。侵略军被围困近年,战死病死者日增,826人最后只剩66人。雅克萨旦夕可下。
就在雅克萨岌岌可危之时,沙皇政府请求遣使议和。康熙帝表示了极大的和平诚意,立即答应其请求,准许俄军残部撤往尼布楚。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8月,清军后撤至瑷珲和墨尔根。第二次雅克萨反击战遂告结束。经过清朝军队的不断反击,中国政府终于收回了被沙俄侵占的部分领土,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制止了沙俄对黑龙江的进一步侵略,使黑龙江边界获得较长时间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