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15日讯 (郭晓红 王霞 记者高长利) 黑龙江省妇女九大以来,各级妇联组织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工作部署,切实发挥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作用,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团结动员全省广大妇女积极投身黑龙江经济社会建设,全省妇女工作再谱新篇。
促发展,奏响时代强音
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帮助妇女增收致富为目标,以提高妇女素质为重点,紧紧围绕推动我省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深化“双学双比”活动,引导妇女“畜牧兴家”、“绿色兴家”、“劳务兴家”、“巧手兴家”,大力实施“五大高产作物科技攻关示范工程”,“农村新能源户用沼气示范工程”和“巾帼合作示范工程”,成立省家庭服务业协会,组织近300万妇女从事畜禽养殖和特色种植、9.6万余名妇女参与手工编织制作业、160余万名农村妇女实现转移就业,妇联家政、巧嫂家庭旅馆、巧女手工编织成为带动城乡妇女创业就业的特色产业。构建城乡一体化教育培训、产业示范、职业介绍和协作服务体系,建立100所省级农村妇女科技培训学校,开设农家女大讲堂,400余万名农村妇女接受科技培训。创建“巾帼示范村”341个,建立各级各类巾帼科技示范基地近7000个,直接引带妇女278万人;深化“巾帼建功”活动,推动女性岗位建功、岗位立业、岗位创新,涌现出省级以上巾帼文明岗200个、巾帼建功标兵621名。开展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春风送岗位”、“千名女企业家牵手万名妇女创业就业”等活动,建立妇女创业就业培训实践基地,对57.6万名妇女进行了创业与再就业培训、帮助34.6万名下岗失业妇女实现了创业和再就业。
促平等,履行维权职能
积极推动我省出台《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定》等地方性法规。推动出嫁女、离婚、丧偶妇女土地权益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以基层党委政府换届为契机,积极协调争取将“保证班子成员中至少有一名女性”写入换届文件,推动妇女参政比例有明显提高。巩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推动各级党校开设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社会性别理论课程(讲座),万余名党政领导和宣教骨干接受培训。推动成立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协调组、联席会议和维权志愿者队伍、法制宣讲团,建立妇女法律援助中心、家庭暴力报警中心和投诉站、家庭暴力庇护及伤情鉴定中心,开通妇女维权热线,切实维护妇女各项合法权益。开展“救助万名春蕾女童”、“共享蓝天”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和“恒爱行动”寻找爱心父母为孤困儿童编织毛衣等公益活动,帮助10万名(次)贫困女童完成学业。
促和谐,展现巾帼风采
坚持用丰富多彩的形势任务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实践活动吸引,用十大女杰、三八红旗手等先进妇女典型示范带动,统一妇女思想,凝聚妇女力量。以迎奥运、迎大冬为契机,举办千场礼仪知识讲座和妇女健身展示活动。为四川地震灾区募集救助资金,参与对口援建,展现了我省妇女积极参与、乐于奉献的良好风尚;开展“美德在农家”、巾帼环境卫生整治、家庭社区节能减排、“巾帼春绿”、家庭助廉教育等活动,开设和谐家庭大讲堂,表彰树立一大批学习型家庭、绿色环保型家庭、巾帼环境整治示范村、平安家庭示范社区(村)示范户等,推动广大城乡家庭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节约持家、和谐兴家;建立家庭教育服务网络、完善指导体系,推广先进理念,规范指导行为,未成年人成长家庭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强自身,夯实组织基础
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原则,以第八届村委会换届为契机,推动全省83%行政村实现妇代会直选,村妇代会队伍结构优化、功能增强,村妇代会主任进“两委”比例达到96.3%。探索“妇联(妇代会)+协会”、“妇联+妇女社团”等组织模式,在女性集中的行业、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流动妇女群体中新建各类妇女组织3300余个,构建纵横交错的妇女组织网络,提高城乡妇女组织化程度,扩大工作和服务的覆盖面。加强各级妇联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举办各级培训班近千期,培训5万余人(次);促进干部流动,强化实践锻炼,一大批妇联干部得到提拔交流,妇联干部平均年龄降至38.3岁,文化程度均达到大专以上,干部队伍实现年轻化、知识化,妇联组织创造力、战斗力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