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间,来青冈县芦河镇自强村找村民杨长良买晚西瓜的人特别多。10月9日,笔者来到他的大棚,正在忙着付货收钱的杨长良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今年种了8栋大棚的西瓜王和15栋大棚的晚西瓜,西瓜王最重的55公斤呢,9月中旬就卖没了,现在晚西瓜又上市了,两元1公斤,很受欢迎,多亏了省城里的‘好亲戚’啊!”
来到建设乡新合村,映入笔者眼帘的是一栋栋彩钢盖、塑钢窗户、防盗门的全砖房和设有各种健身器材的休闲健身广场,笔直、平坦的道路上,远远地就能看见一辆辆忙碌的四轮车,那是村民正忙着把收获的玉米运回家。据了解,几年来,新合村集体积累不断增加,去年已达到800多万元,农民的富裕程度明显提高,户均储蓄额达到4万元以上,全村生产总值年实现200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5800多元。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5%,道路硬化率、村屯绿化率、自来水、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入户率均达到了100%。问其原因,村党总支书记姜廷才感触最深,他对笔者说:“我们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全是省城里这门‘好亲戚’的功劳,‘感谢’二字是不足以形容我们全体村民的感激之情的。”
令自强村和新合村村民们念念不忘的这门“好亲戚”是省农业开发办。几年来,省农业开发办对青冈县真帮实扶,包容着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挚感情。
作为典型的农业县份,青冈县的基础在农业、优势在农业、大发展的潜力也在农业,因此,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对青冈县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2006年以来,省农业开发办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青冈县大力扶持,共帮助青冈县争取农业开发项目17个,投入资金5414万元。去年,在省农业开发办的大力支持下,青冈县种植业以农业开发玉米标准化基地项目为牵动,整合扶贫开发、标准农田和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资金,以芦河镇、昌盛乡和柞岗乡为核心实施大棚育苗移栽,推行土地连片集约经营,落实核心区示范面积1万亩,引带和辐射全县玉米高产创建面积20万亩,平均亩增产玉米250公斤。同时,青冈县在省农业开发办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还投入资金1241万元,在芦河镇、昌盛乡和柞岗乡等南部乡镇的玉米标准化基地项目区新打机电井30眼,安装高位水箱30座,购置节水滴灌和注水点灌设备47套,引进纳米863磁盘50个,架设农电线路10公里,购置大型拖拉机5台,铺装机耕路40.3公里,改造中低产田1.96万亩,营造农田防护林600亩,使项目区农田基本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特别是去年,省农业开发办集中投入农业开发资金633万元,帮助青冈县建设了748栋耐腐蚀、采光好的玻璃钢大棚,进行大棚玉米育苗移栽和棚室后期综合利用,在大棚内统一安装微喷管线,全部实行了节水灌溉,使项目区亩产达到了“吨粮田”,年纯增收超过200万元,既保证了国家的“粮袋子”,又装满了农民的“钱袋子”。
真情帮扶结硕果。几年来,在省农业开发办的倾力扶持下,青冈县项目区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53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87万亩,增加林网防护面积1.12万亩,新增机耕面积4.7万亩,新增粮食1300万公斤,年新增农业总产值1629.6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590元,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去年,青冈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0.75亿公斤;畜牧业形成了以奶牛为主导,以生猪和白鹅为两翼的发展格局。青冈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商品粮大县、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全国生态林业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看着昔日的青冈能有今天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们心生感叹,除了青冈县广大干群的自身努力外,更离不开省农业开发办的大力帮扶,青冈人不会忘记这门好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