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3日讯 黑油油的土地上,插入一棵树苗就能活。可在山西省长治市的干石山上,栽活一棵小树比养个娃都难。长治人用艰苦奋斗、持之以恒、苦干实干、无私奉献的革命传统和感人精神,在干石山上“演奏”“七部曲”,栽活棵棵树,创造了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的奇迹。
第一步:育苗。黑土地上植树育苗不难,可在干石山上植树育苗可就难了,那是一门学问。长治西沟人经过多年“点灯熬油”地琢磨和实践,聘请老专家出手帮忙,才发明了玉茭秆空心育苗的有效方法,育出了满山的绿色希望。
第二步:岩石上挖洞或者炸洞。没有土作“底料”,啥树苗也活不了。因此,在干石山上栽树,要用斧、凿等工具或者炸药在岩石上凿开或者炸开一个足够大的洞,这个足够大的洞就成了填充黄土的“老窝”。据一位石匠讲,上山凿石洞,一年穿坏了7双胶鞋,凿坏了3把凿子,手上的茧脱了几次长了几回,成了一针扎不出血的“铁手”。
第三步:往山上背土。坡度超过30、40度的高山,栽活一棵树得用编织袋背3、4趟不足百斤重的黄土。一位20多岁的健壮农民和记者交了实底:要是在平地背点黄土累不坏人,可是,往山上背黄土可真是不容易。黄土不足百斤重,可扛在肩上,似有千斤重,满脑门子淌汗,两腿像灌了铅一样,抬不起来,挪不动步,每走一步,两眼直冒金花,把黄土背到山上,身子骨都散架了,就想倒在岩石上好好睡一会儿。
第四步:洞中倒土插树。把背到山上的黄土倒进石洞里,轻轻把树苗插入黄土中扶直,用手把小树周围浮土按平、按实,小树就算在岩石窝里“安家落户”了。
第五步:山下担水浇树。小树入土,渴了要喝水。栽活一棵树,得浇几桶水。从山下往山上担水,任凭扁担把脊背压弯,把双肩压得发紫,最难受的是,没上山时还是满满的一桶水,挑到山上就剩大半桶了,心里真不是滋味,比肩痛难受多了。往山上挑过水的平顺百姓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
第六步:背石子上山,砌鱼鳞坑。平顺的万亩大山上,白色的星星点点阳光下耀人眼的,全是大大小小的鱼鳞坑。从山下河里挑捡大小均匀的石子,然后把石子一个挨一个摆放在小树周围的平土上,为的是减少水分蒸发。在小树底部砌成一个鱼鳞坑,为小树底部穿上白裙子,这是长治人的创举。一个鱼鳞坑,就有一棵绿树;一棵绿树,就有一个鱼鳞坑。
第七步:人工管护。育苗、炸洞、背土、插树、浇水、砌鱼鳞坑,经过这“六部曲”,一棵小树就从温床里“移情别恋”,投入干石山的怀抱了。树毕竟小,所以,在小树“移情别恋”的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内,得有专人管护,口渴时给浇点水,有病时给吃点药,腰弯时给扶直,在这样一点一点的细心呵护下,小树才能长成大树,谱写壮歌;大树长成天之柱,华盖如云。
长治人在干石山上栽树靠的就是这“七部曲”,栽活一棵树成本要150多元。凭借不绿荒山不死心的精神,现在,长治森林面积达到561万亩,仅绿色生态旅游去年就给长治带来62.08亿元的收入,绿色魅力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