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市住宅“戴高帽”成疯 私接滥建为何有恃无恐
2009-10-24 07:31:0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刘梦新 赵政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4日讯 媒体刊发了《哈市住宅“戴高帽”成疯》消息后,在哈市市民中间引起了广泛反响,很多市民纷纷致电反映私接滥建现象的同时追问:“私接滥建为何屡禁不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监管不力、多头管理、违法成本低是住宅“戴高帽”成“疯”的重要原因。

 

王兆新村附近的一栋“长个”楼

香山路17号扩建房

  原因一:违法成本低

  “制止私接滥建不法行为,仅仅罚款是不够的。”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杨文超认为,之所以有人敢冒着处罚的危险继续违规接楼,是因为违规成本太低。

  以哈市执法部门曾经处理的一起案例为例,某物业公司在只有楼体立面改造手续的情况下,在8层楼上私建阁楼22套,面积从30平方米到90平方米都有,阁楼以3500元/平方米对外出售。

  该工程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构成违法工程,执法部门对施工方罚款3万余元,并要求该物业补办手续,如不能补办手续,则在建设或规划需要时无条件拆除。实际上,无条件拆除是不大可能的,罚款3万元仅仅是10平方米阁楼的价格,22套阁楼总面积保守计算也有660平方米,卖房款最低有230万元,与罚款相比违法的成本显得微不足道,对私建单位起不到震慑作用。

  记者调取有关部门以往私接滥改查处记录,发现了这样的现象:绝大多数的私接滥改的居民均接受了罚款处罚,但是很少按要求恢复原样。被处罚者认为,既然交了罚款就等于履行了行政处罚手续,拿到了私接滥改的“许可”,管理者也都默认了。

王兆新村附近的一栋“长个”楼

  原因二:监管不力

  2008年,一家开发商将哈市道外区皇家花园小区内的居民楼顶又接了一层,多出了147套房屋,向社会出售。该小区居民多次向执法部门举报。

  经查该工程没有施工手续,哈尔滨道外区城管执法局工作人员要求立即停工。但是,施工单位仍继续施工,并开始出售住房。

  对此,城管执法部门表示,私建的楼房已经盖好并卖出去了,他们也无法进行强拆。最终的结果是:此事“仍在处理中”。

  哈市城管行政执法局相关人士表示,现在执法部门接到私接滥建的举报后,需要向当事人下达“约谈通知书”,如果当事人不承认,不能强制让他来约谈,那么执法部门也就没有办法了,“因为你没有权力拘传人家。”起诉到法院必须达到一定期限,从而造成处罚不力,在一定程度长纵容了违法者。

  同时,执法程序复杂、缺乏有效手段等也使得执法部门在处理处罚私接滥建的案件时显得“肌无力”。

文昌街附近一幢私接住宅楼

  原因三:多头管理

  对于私接滥建屡禁不止的原因,除了监管不力、违法成本低外,还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比如窗改门的现象,影响了房屋安全,房产部门可以来管;影响了市容,市容部门也可以来管,城管制法可以管;另外,改变了庭院的规划设计,规划部门也可以来管。

  虽然有多家执法部门监管私接滥建,但是往往造成谁都管、谁都不管的情况出现。同时,还存在“有好处的抢着管”的现象,罚款了事,造成“一事多罚,重复执法,执法扰民”的现象。

  黑龙江启凡律师事务所律师计军认为,有关部门对私接滥改行为的管理仅仅局限于罚款上,交了罚款就如同拿到了私接滥改的“许可证”,势必形成连锁效应,助长了这种风气日益嚣张。

  计军建议,想要杜绝私接滥建的问题,必须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明确执法部门的分工,这样才能打消违法者所抱有的幻想,杜绝“罚款保留”的现象发生。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