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冰城人随雪龙号抵新西兰 多数队员晕船无法吃饭
2009-11-02 14:03:06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任清海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2日讯 经历了18个昼夜的艰苦航行,北京时间10月29日8时,第26次南极考察队安全抵达新西兰,雪龙号将在这里进行首次物资补给。在刚刚发回的科考日记中,冰城人韩慧军讲述了在一个多星期的航行中,科考队员们勇敢地面对强台风、气旋、倒时差等诸多困难。接下来,他们还将迎接“魔鬼西风带”,真正的考验刚刚开始。

  队员晕船无法吃饭

  据韩惠军讲,本次南极科考要执行“一船三站”科考计划,出发日期较以往提前,这段时间正是洋面上台风和热带风暴频发的季节。

  从10月21日晚饭后开始,雪龙号遭遇了出航以来最大的一个气旋的袭击,瞬时风力17.7米/秒,浪高3.5米。雪龙船在风浪中剧烈颠簸,这样的天气将持续48小时,而且强度将不断加强。雪龙船在风浪中行驶,忽而冲上浪尖,忽而钻进浪里。剧烈的颠簸让大多数考察队员出现严重晕船、呕吐。早晨,大约只有20多人能到饭堂吃饭,可见晕船人数之多。尽管吃不下多少,但大家还是强迫自己吃东西,好补充体力。

  晕船人多,难坏了船上的厨师们,饭菜做多了会剩很多,做少了又怕不够吃,四菜一汤改成三菜一汤,量也减半了,最后还是剩下不少。

  韩惠军已是第三次参加南极科考,晕船反应较轻,同样来自黑龙江测绘局的李福生状态也基本正常。中午,韩惠军打了满满一碗饭,狼吞虎咽地吃着,旁边很多队友都用羡慕的目光看着他,弄得韩惠军自己十分不好意思。晕船轻的队员是最幸福的,有的还能一边刷碗一边哼唱:“大海呀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节约时间穿过台风

  成功躲过强台风“卢碧”后,雪龙号在海上平静地航行了几天。这对严重晕船的队友们是个难得的休息机会,调整状态,积攒体力。可还没等高兴太久,坏消息就接踵而至———10月27日夜,雪龙号又将与一股气旋相遇,强度比上次还要大。厨师们自言自语:“又没有多少人吃饭了。”

  雪龙船并不惧怕强台风,因为一旦预测有强台风,雪龙号会提前改变航向,以规避台风的锋芒;如果是较小气旋,为节约时间,雪龙号会选择穿越它。但即使气旋强度不大,身处其中船要比避让台风摇摆程度大得多。这一次,雪龙号就要穿过台风。

  队员们刚绑扎完舱内的物品,气旋就到了。监测数据显示:10月28日,00:52(格林尼治时间),风向:10,风速:15.8m/s,温度:14,涌高:6.5。

  数据简洁枯燥,韩惠军用队员们的反应对这组数字进行了一番“解读”———反应之一:一个个大男人因严重晕船,吐到没有任何东西可吐,实在忍受不了这种折磨而放声大哭。强烈的晕船反应让有的队员几天滴水未进,船舱充满了呕吐味,让人感到极不舒服;反应之二:161名队员中只有30多人强撑着去吃早饭;反应之三:队员们坐在饭堂里面色苍白、默不作声,吃下几口,走出餐厅没多远,就又吐了。

  调整生物钟倒时差

  困扰队员们的不仅仅是晕船,还有时差。倒时差很常见,出过国的人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就是调整自己的生物钟,强迫自己适应当地作息时间,一般需要调整一两天时间。可雪龙号上的队员们面临的倒时差问题,可是不这么简单。

  10月26日晚饭后,时钟又向前拨了一小时,与北京有4个小时时差,到了新西兰,时差达到5个小时,而当到达位于西半球的南极长城站时,最终时差将是13个小时。

  雪龙号几乎每天都要跨过一个时区,就是说,还没等适应前一天的作息时间,就又要把时钟向前调整一个小时,频繁改变时间使得队员们的生物钟始终处于不断调整状态,表现出来症状就是睡眠质量严重下降,整天昏昏沉沉。更重要的是每次调整时钟,意味着离祖国和亲人又远了一程,队员们心里会有些失落。

  10月29日凌晨,科考队抵达新西兰,雪龙号在此停留进行补给和加油。10月30日22时,雪龙号起锚,下一个迎接这些坚强硬汉们的将是“魔鬼西风带”———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背景资料

  抵达新西兰是雪龙号自10月11日从上海港出发后首次靠岸,累计航行5925海里。雪龙号将在港口停靠两天,进行油料和淡水补给。考察队从澳大利亚租借的S76直升机也将在这里登船,这架直升机将与雪龙号自带的“雪鹰”号直升机一道,执行队员运送和物资吊运等任务。预计雪龙号将于11月中旬抵达中国南极长城站。

责任编辑:邱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