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5日讯 佳木斯市农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发展潜力,省委确立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佳木斯市围绕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验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工程、高效工程、惠农工程,确保粮食产量稳产增产。
近日,记者采访了市农委主任丁佳木,他说:“今年,佳木斯市在前期严重干旱,中期低温内涝的不利自然条件下,果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大灾之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佳木斯市粮食产量将再创新高。”
今年,佳木斯市先后经历了生产前期干旱、中期严重内涝的双重考验。面对严峻的生产形势,农业部门科学调整抗旱思路,改设施抗旱为农艺抗旱与设施抗旱相结合,采取以早促苗、以苗抗旱的办法,突出整地、播种、抢抓农时3个标准,加大物资和人力两项投入。
今年8月份,佳木斯市按照去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两大平原现代农业试验区的规划设想,编制了《三江平原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核心区发展战略规划》。规划总的目标是:到2015年,粮食产量达到260亿斤以上,其中市属达到140亿斤以上,农垦达到120亿斤以上,占全省1/6的耕地为全省生产1/4的粮食,为国家生产1/40的粮食。把佳木斯市建设成为全国最好、世界先进的现代农业展示区,国内现代农业综合试验核心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区。
佳木斯市通过规模化生产,在农业生产标准上实现新突破。今年,在总结经验,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全市倡导和推广复合型规模化生产模式,使每一个集中连片的生产作业区都有3种以上的模式渗透交融,不仅防止规模化生产反弹,而且新增规模化生产面积328万亩,使全市规模化生产面积达到了742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42%。连片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的地块68个,大的连片面积超过万亩。在规模化生产的带动下,今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02.5万亩,比上年增长82.8%,占耕地总面积的12.1%。全市有40个村实现了整村土地流转,流转面积27.1万亩,土地流转后转出方增加收入达2.27亿元。
全市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在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上实现新突破。佳木斯市充分利用招商引资政策,加快县、区加工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了一批重点龙头企业;以“一乡一业”为基础,就地就近建设一批龙头;通过争取国家各项支农政策,引进民营资本新建一批龙头企业。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10户,现已形成水稻加工能力200万吨以上,大豆80万吨,玉米50万吨,产业带动能力达到60%。
佳木斯市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扶持和资金投入政策,在农田水利建设上实现新突破。重点实施三江平原灌区建设,全力推进同江临江灌区、三村灌区、抚远乌苏镇灌区和老灌区中的汤原引汤灌区、桦川悦来灌区和新河宫等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目前8个灌区建设项目均已列入《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中,8个灌区达产达效后,可新增灌溉面积252万亩,带动三江地区水源工程建设上档次、上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三江平原灌区的控制能力。
佳木斯市强化农业机械化建设投入,在农田作业标准上实现新突破。依托国家和省扶持发展农机化建设政策,发展和组建大型农机合作社,增加大型农业机械,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经过两年的努力,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今年,除了富锦市的亿元农机项目以外,各县(市)、区整合各种资源和资金,采取多种形式,组建300万元以上的农机合作社7个,并计划利用中行贷款组建农机合作社34个。现已购置大型农机具153台(套)。
全市在粮食产量夺取丰收的同时,还重点加强农作物后期田间管理,抓好防涝、排涝措施的落实,积极排水散墒,为农作物后期生长创造条件;制定好防御早霜的有效预案,尽可能避免早霜危害;水田割净田埂杂草,保持田面湿润状态,尽可能利用后期的有效光照,增加水稻干物质积累,从而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按照三三轮耕的要求,结合省里的深松补贴政策,制定并落实好今年秋整地规划,坚持防灾减灾,为今后再次夺取粮食丰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