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13日讯 有报道称,两家企业将入股哈尔滨供排水集团,入股的前提就是提高现行的水价;而哈尔滨物价部门也将召开水价听证会;磨盘山二期工程也已结束即将通水,供水成本提高。种种迹象表明,哈尔滨水价调整“箭在弦上”。
水价大幅上涨并非空穴来风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北控集团和清华同方水务正在与哈尔滨供排水集团谈判,意欲入股哈尔滨供排水集团。这两家企业入股的前提条件:年内上调水价。目前,哈尔滨水价为2.6元/吨,包含污水处理费,其中自来水水价1.8元,污水处理费0.8元。
对于这两家企业入股哈尔滨供排水集团一事,哈尔滨供排水集团内部人士透露,上述两家公司的有关人员确实多次来公司考察,公司上下都知道改革的事,但是否达成最终协议他并不清楚。
据业内人士透露,哈尔滨把180公里外的磨盘山水引入城区,供水成本势必增加。此前,哈尔滨市物价部门宣布,将在11月中旬召开水价调整听证会。哈尔滨供排水集团希望上调水价幅度在100%以上。按照北控集团的测算,哈尔滨水价至少上涨1元/吨,每年增加3亿元的自来水费收入,才能持平财务收支。
对此,哈尔滨供排水集团某部门负责人称“作为企业来讲,希望涨的越多越好,但是最后能批下来多少就不一定了。”
资金紧缺是引资原因所在
作为市属国有企业的哈尔滨供排水集团为何要接收两家企业入股?据集团内部人士讲,主要是因为磨盘山供水工程建设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2003年开建、今年竣工的哈尔滨磨盘山供水工程预计投资53亿元,加上管网铺设和水库建设等成本,总计投资超过57亿元,其中45亿元来自银行贷款。
“公司每年需要还银行利息达3亿元,再加上每年的经营亏损,企业运转非常困难,我们的奖金很久没有发放了。”该公司一位员工说,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引入资本,企业改革势在必行。
前不久,清华同方在香港发公告称,向哈尔滨水务增资6000万元,增资后占股约17.8%。而清华同方已经与哈尔滨供排水集团有过合作。2004年初,清华同方(哈尔滨)水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负责哈尔滨太平污水处理厂投资、建设和运营,特许经营期为25年。至于北控集团入股情况还要在3—4个月内才能敲定。而北控集团是本次哈尔滨供排水集团重组的最大投资方。这也意味着,哈尔滨供排水集团将引入大量的外来资本,外来资本占股至少超过35.6%。
水务改革失败教训颇多
10余年来,全国有不少城市的水务企业进行了产权改革,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
沈阳市供水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早。为解决供水企业存在的垄断经营、服务质量差、价格高、企业亏损、建设资金匮乏等一系列问题,1995年,沈阳市政府决定将第八水厂的一半资产出售给中法水务投资公司,并于1999年卖出第八水厂的全部资产。由于种种原因,沈阳市政府不得不回购第八水厂。回购后,外方仍要求中方支付中止服务协议的违约金1000万元。
同样,在1996年,为缓解沈阳市供水紧张局面,采用BOT方式,由沈阳市自来水总公司与汇律中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第九水厂。由于拖欠外方投资回报,沈阳只好把股权全部回购。汇津水厂是以2600余万美元转让,以4400余万美元回购的。
沈阳的两个例证成为供水行业改革的借鉴。有关专家对此总结说,产权制度多元化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由于转让了控股权,政府控制能力明显下降,就难以保障公共利益和供水安全,供水服务质量也难以保证。
供水引资改革失败的例子还很多。保定自来水公司与外资合作后,自来水每卖1立方米亏损0.14元;中山市自来水公司与外商合作后,仅2000年就要亏损1500万元。
哈尔滨市专家顾问委委员、哈尔滨市委党校教授于志平告诉记者,引入外来资本进入供水行业,不仅可以解决供水设施的建设资金紧缺的问题,还可以带来经营管理的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但是,城镇供水是公益性事业,必须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谐统一,保证市场开放与政府监管的相互兼容,因此改革必须慎重。
“实践证明,国有水务企业的产权改革,关键在于能否坚持国有控股,即国有资产出资人对水务企业的支配权。”于志平说,如果哈尔滨把水务产权“一卖了之”,就会因政府失去控股权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于治平建议,哈尔滨供水改革可以吸引外来资本参股,但绝不能让外来资本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