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11月26日电“能住上这样的新楼房,在过去林场没有人能相信这是真的,从山沟里的泥草房,一步跨进城里的新楼房。”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年近50岁的许智明巡视了新房后兴奋地说。
这套新房位于伊春市美溪区镇内,一室一厅,大约50平方米,上下水齐全,集中供热。这条件让许智明和他同在林场生活30年的丈夫李明很满意,而且拥有这些他们只花3000元,其余都靠政府补贴。
在离伊春市美溪区镇大约67公里的深山,许智明的“老家”--金沙河林场显得十分冷清,只有两三个铲车手在忙碌,他们的工作是尽快拆除这山坳里破旧低矮的平房,以保证明年春天的造林。“再开春,大山又连成片了。”驻守在这里的46岁的佟福来说。
这个冬天,金沙河林场的84户居民全部搬到了镇上的一栋住宅楼里,与他们同在一个小区的还有青山口林场、桦皮箱子林场的同事,同样是每个林场一栋。原金沙河林场场长薛国范笑着对记者说,自己已经变成了街道办事处主任。
近些天,同样兴高采烈的还有吉林省松江河林业局曙光林场职工王开军,他经常跑到位于松江河镇富民小区的新家,琢磨着怎么进行装修。每次看到宽敞明亮的新楼房,他的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王开军原来的家,在偏远的林场,是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平房。房子低矮、破旧、阴冷,还经常漏雨。一周只有两趟客车通向松江河镇,交通不方便,购物、看病、孩子上学等都是困扰他多年的难题。通过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他分到5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王开军说:“棚户区改造化解了我多年的心病啊!自己每平方米才交500元钱,其余都是补助的。真是太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了!”
自2003年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老工业基地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以棚户区改造为代表的重点民生问题在东北地区开展并逐步扩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2006年,吉林省启动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拉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序幕。到去年末,共改造城市棚户区3605万平方米,有55万户、170万城市居民住上了新房。2005年以来,辽宁省拆除城区连片棚户房1200万平方米,建设回迁楼近2000万平方米,让34.5万户棚户区居民住进新居。2008年,黑龙江省非煤矿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计划五年内完成4000万平方米棚户区的改造任务。
作为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长期以来,东北国有林区建设一直是先生产、后生活的模式,生产条件艰苦,生活设施欠账严重,加上林区多是深山老林,重点林场所在位置比较偏僻,形成了一种“不城不乡、不工不农”的境地,职工收入很低,林区职工已成为现阶段困难最为突出的群体之一。
2008年11月,中央安排1.5亿元率先在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的国有林区启动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试点。2009年,国家在扩大内需增加投资中专项安排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投资22亿元,在全国9个省区的重点国有森工局全面启动棚户区改造,14.67万户林区职工将从中受益。
仅仅一年时间,就不断有好消息传来。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受益于国家的两次投资加之提前建设,62.3万平方米的新居年底前相继交付使用;在位于小兴安岭腹地的黑龙江省伊春市,林区棚户区改造和城区棚户区改造同时进行,其中,林区棚户区改造已开工面积19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7.6亿元;吉林省18个国有林业局棚改工程也已经全部开工,到今年年底将有9687户林场职工住进新居。
不久前,在吉林省松江河林业局召开的全国重点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工作会议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说,截至8月底,重点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累计完成投资28.06亿元。在未来,更多林区职工将告别泥草房、木板房,住进整洁明亮的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