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6日讯 塔河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居民为抓手,以文明和谐为目标,通过实施“六项工程”,打造“六型社区”,构建服务平台,增强服务功能,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一是实施民主建设工程,打造民主管理型社区。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社区建设和社区党的建设工作“五有一达标”创建活动方案》和《塔河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各个社区都成立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县委先后抽调了4名科级干部下派到塔河镇内的4个社区挂职抓社区建设,在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了24名社工人员,实现了社工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通过召开民情恳谈会、工作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等,有效地保障了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发挥党员的作用,对社区党员实行“三站一支部”管理,1687名社区党员、2086名驻区党员通过“建家认岗”、“进家组队”等活动,促进了社区各项活动的开展。
二是实施社区治安工程,打造平安温馨型社区。将社区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按照“一居一警、一区一队、一楼一长”的要求,在社区内组建了社区警务室,配备了专职民警,成立了专职保安队伍,组织和发动居民开展群防群治,构筑起了以社区为基点的“防、控、管”一体化治安网络,做到了社区封闭管理与楼内防范相结合,专职队伍巡逻与邻里守望相结合,促进了社区秩序的和谐。同时,结合“五五”普法,积极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大力开展“零案”社区、“安全一条街”等创建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实施文教卫生工程,打造健康文明型社区。组建了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体系和以社区学校为主的成人和老年人教育网络。今年,各社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90余期,内容包括政策法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科普、生活保健、子女教育等,培训社区居民6200多人次。整合社区卫生资源,建立起15个方便居民就医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咨询、老年保健、疾病诊治、残疾康复等服务,受到了居民的好评。最近,县红十字会、卫生局组织县中医院医疗人员带着6000多元药品,3000多元的生活用品分别深入到开库康、依西肯等农村社区开展免费送医送药义诊活动,切实解决了农民的实际困难。
四是实施社会救助工程,打造社会保障型社区。各社区建立健全了以“五保五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各社区通过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把6700多名困难群众纳入了城市居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各社区实行低保监审会及听证会制度,增加透明度,被广大居民群众称为“阳光低保”。全县撤销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共235户481人,新纳入285户542人,既做到了“应保尽保”,又做到了“应退即退”。通过建立下岗失业人员信息库,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3128个就业岗位,先后帮助1852人实现了再就业。
五是实施基础建设工程,打造服务发展型社区。建立起“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补充、专业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体系。投资150多万元新建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敬老院,20多位五保老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设有多功能厅、康复中心、医疗保健室、洗浴室、乒乓球室、台球室、棋牌室等休闲娱乐场所,足可容纳50人的专业养老机构,可实现农村五保户进城集中供养。先后投入30多万元,在全县6个社区建立了用于居家养老的日间照料室,对临时需要社区照顾的老人进行托老服务。
六是实施安居惠民工程,打造农村小康型社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求,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农民幸福指数。实施了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改造兴建村住房100户,实现砖瓦化6000平方米。实施了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新建通往开库康乡68.7公里通乡公路。实施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全县农村通讯、有线电视、广播网络全覆盖。实施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在三个乡各建一处民生服务大厅,配置桌椅、图板、电脑等办公用品,在11个村社区服务站完成“六位一体”建设,为村民提供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