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环卫工人除雪安全无保障 入冬以来3人身亡10余人重伤
2010-01-11 10:21:21 来源:大庆晚报  作者:母凤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11日讯 今年冬季,大雪一场接着一场。都说丰年好大雪!但是,大雪却给环卫工人增添了繁重的工作量。

  以雪为令!环卫工人有时要全家老小齐上阵,不分黑天白夜,雪停路清。雪场就是战场,及时清理积雪,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力地保障了城区交通的顺畅。

  环卫工人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自2009年入冬以来,3名环卫工人命丧车轮下,10余名环卫工人重伤住院。

  相关部门为保障环卫工人清雪时的人身安全,也出台很多措施,但意外还是接踵而至。

  欧美一些降雪频繁国家,为解决路面积雪这一难题,除了力推机械清雪外,“自扫门前雪”还被规定成为法规,居民、商铺清雪不及时要承担相应后果,并会遭到处罚。

  1月8日11时许,团结路立交桥上,35岁的环卫女工于伟玲正在清理积雪,一辆自南向北行驶的货车刹车滑行十几米后,将她撞倒。于伟玲颅内出血,命悬一线。

  1卡车“滑行”将人撞倒

  当日11时30分,记者来到现场,看到肇事车辆是蓝色解放货车,司机为25岁左右男性,地面上除环卫工人的工具、鞋子和手套,还散落着肇事车辆脱落的一块黑色塑料。面对记者采访,肇事司机未作任何回答,只是摇头。

  一名目击者说,事发时,肇事车辆车速很快,当司机发现环卫工人时,及时刹车,但路面太滑,车辆滑行近20米,环卫工人被撞倒在马路上。

  记者赶到油田总医院时,10余名身穿橙色制服的环卫工人正从病房出来,他们急躁不安。一名环卫工人说,于伟玲从事环卫工作已经数年,现在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对于她的生命安全,工友们很是忧虑。

  经诊断,于伟玲面部损伤严重,眼角壁破裂,颅内出血。如果病情不能控制,需要做开颅手术。


 

  于伟玲的父亲说:“他接到女儿被撞的电话时,脑子‘轰’的一下,感觉天要塌下来了。”

  会战交警大队刘队长告诉记者,肇事主要原因是由于车速太快。当时司机超车后,才发现环卫工人,但已经来不及了。

  目前,交警大队已将肇事车辆扣留,对肇事司机进行了行政拘留,肇事司机也表示将承担所有治疗费用。

  2全家“上阵”实属无奈

  市容环卫办主任赵君告诉记者,2009年入冬以来,我市已有3名环卫工人清雪时发生意外身亡,10余人受重伤,大大小小的事故共几十起。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环卫工人清雪时的人身安全,环卫部门特地为环卫工人配发了醒目的标志服、路障等,并为他们买了人身保险,但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

  赵君说:“环卫工人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有时发动全家来帮忙,这些亲属缺乏相关安全知识,标志服也只有环卫工人才有,安全隐患很大。”

  一位环卫工人说:“发动家人是迫不得已,清理积雪不像扫落叶,如果自己清理,一次大雪要清理一个星期。”

  这位环卫工人说,他每年到冬天都怕下雪,看到电视上外国都是用机器清理积雪,非常羡慕,目前我市还主要依靠人工清雪,效率还比较低。

  3呼唤机械“替代”人工

  东风新村一区某超市的女店主,每逢下雪都是“自扫门前雪”。这位女士说,每次下雪后,都能看见有一帮人在清理积雪,有时候他们还选择在车少人稀的夜间工作,有一次大雪过后,他们竟从23时许清理到次日早上,感觉他们非常辛苦。

  这位女士说:“现在很多生产活动都实现了机械化,如果实现机械清雪,不但可以提高清雪效率,还能减轻环卫工人的负担。”


 

  一位中年男子说,现在,在欧洲一些国家要求每个家庭必须“自扫门前雪”,马路上的积雪主要依靠机械。

  最近报纸上说,我市2010年将有1000万资金用于清雪、保洁等设备的购置,期待我市的清雪工作早日实现机械化。

  这位男士建议:“大雪后,私家车尽量少出行,以免加重清雪的难度。”

  据了解,在日本、加拿大及欧洲等一些降雪比较频繁的国家,都有规定,汽车到了冬天必须换成防滑轮胎,除雪工作主要是依靠机械。

  加拿大一些城市在降雪时,还会要求人们尽量不要将各种车辆停放在路边,目的是便于清雪车工作。

  在美国纽约,除了专业的铲雪车,所有的垃圾车也都会被挂上大雪铲,社区内还有小型的清雪设备。

  在日本,还有专门清理积雪的机器人。

  一位市政管理人员说,清雪依靠机械化是解决路面积雪问题的发展方向,靠“人海战术”除雪的方式将逐步被机械化替代,虽然前期投入的成本很高,但从社会经济效益及保护清雪工人安全方面讲,利要远大于弊。

责任编辑:宋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