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1月20日讯 在爱辉区爱辉镇四道沟村村民李老汉家,宽敞明亮的屋子、崭新时尚的家电,无不展示着农家生活的富足。李老汉高兴地说:“去年虽然受了点儿灾,仍收入近8万元,多亏了惠农政策的扶持帮助啊。农技师经常来村里向我们传授减灾、抗灾技术,购买农机时还享受到了补贴政策,农民这日子是越过越有滋味了。”
2009年,我市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大“三农”扶持服务力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深入实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双增”工程,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和“粮食丰产栽培模式示范推广年”活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推进场县共建步伐,全市总播种面积新增410万亩,粮豆薯总产量达218.48万吨,比上年增长8%,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保障水平
我市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全省加快水利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全年共完成农田水利投资3642万元。经过努力,爱辉区被列入全省玉米膜下滴灌工程项目试点,项目总投资120.8万元,新建膜下滴灌工程1080亩,建设对照田面积800亩。嫩江县、北安市及市本级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已全部建设完成,全市共建设水源井55眼,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为了使更多的农田旱能浇、涝能排,我市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抗灾、减灾功能,并派出专家工作组深入各地指导抗旱工作。全市共投入抗旱资金1290.5万元,新打抗旱水源井466眼,购置抗旱节水设备284台套,在农业抗旱减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高产创建活动促进粮食稳定增产
2009年,我市全面吸取2008年高产攻关试验示范活动经验,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和粮食大面积平衡增产。大力推进大豆、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的五项高产技术栽培模式,推广面积772.61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6.5%,共增产粮食15.57万吨,占粮食增产量的96.4%,新增效益47985万元,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为确保遇灾之年粮食不减产,我市加强了农业技术培训指导,举办各类培训班1280余期,培训农民28万多人次。农业技术人员在作物生育期深入一线,指导田间管理,最大限度地挖掘技术增产潜力,促进农作物早熟增产。充分利用农垦系统的机械和技术优势,加强了与农垦九三、北安分局的合作,大力推进场县共建向深层次发展,建设高水平的县、乡示范园区16个,推广农场先进技术和栽培模式面积55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3.7%。
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机购机补贴力度的契机,积极做好省财政、农机部门工作,力争多争取资金,为农机发展提供保障。截至2009年年末,全市已争取补贴资金5606万元,是2008年的3.3倍;拉动农民投资农机装备1.53亿元,是2008年的3.6倍;共购置大中型拖拉机504台,联合收获机582台,配套农具748台(套),新购置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配套农具已全部到位,使全市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改善,并在秋整地时充分发挥了作用。
在秋收拖后10~15天左右、给秋整地工作带来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我市科学组织,抢前抓早,坚持标准,突出深松,进一步加大了秋整地工作推进力度。提前组织大型拖拉机和整地农具检修,向农民发放秋整地专项贷款4000多万元。及时供应油料、配件、化肥等生产物资等有效措施,形成了各行各业支援秋整地的良好态势。在2009年秋整地过程中,我市共投入拖拉机6710台,配套农具14271台(套),并继续实施深松整地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全市各地深松连片整地积极性,共完成秋整地总面积为887万亩,超额3.13%,为今年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