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农民们手握讨回的工钱欣喜万分。
黑龙江新闻网讯 近日,来自黑龙江省东宁县司法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将工资款发放给海林市海南乡北拉古村农民,海林和东宁司法援助中心两地联手办案,演绎了一个我省司法援助的成功案例。
境外务工干活不差事工资就差钱
2009年春,海林市海南乡北拉古村范学奇、于国成等12位农民,与东宁县某公司陈某签订了赴俄罗斯种植蔬菜的劳务合同。合同约定,陈某负责农民工在国外吃住费用、往返路费,并按种植蔬菜的产量计算薪酬,保证日工资为60元,回国每人的保底工资1.5万元,回国后一次付清。
据范学奇介绍,从育苗移栽,到管理收获,他们都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可是老板却不像出国前承诺的那样吃好喝好,而是上顿馒头下顿咸菜。尽管这样,12位农民还是尽职尽责地坚持干完繁重的农活,蔬菜生产超出预计产量。
2009年10月15日,范学奇等12人回到国内。但陈某并没有按着合同规定支付所有工资,而是克扣了共计44963.3元的工资款。陈某解释说这些农民干活时故意把蔬菜扔在地里,每人要扣两吨西红柿钱。
回国讨薪不怕打官司就怕两头跑
在境外辛苦一年,本想赚钱回家好好过个新年,没想到老板突然变脸,克扣了他们的血汗钱,范学奇等人急了。有人建议他们去东宁法院立案起诉,但农民们考虑两地奔波打官司,即使钱要回来也所剩无几了。正当他们一筹莫展之时,得知此事的海林市海南乡北拉古村村委会,代表12个农民向海林市司法援助中心求助。11月23日,由海林市劳务输出管理部门、司法援助中心等组成的工作组,和农民工代表一行来到东宁县,请求当地司法部门给予进一步的援助。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东宁县司法援助中心派出律师薛久红免费为农民工提供代理服务。为尽早立案,挽回损失,薛久红将个人房照抵押给有关部门,保证了诉讼前的财产保全。在东宁县法院支持下,12月25日立案,1月6日开庭审理。手握确凿证据的12位农民工得到了法律的支持。
圆满解决事前签订合同放心事发司法援助省心
海林市司法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地联手办案,启动快立快审程序,从立案到开庭审理,仅用10天时间,无论从效率还是多部门合作,在我省还是首次。
范学奇说:“真没想到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有了司法援助部门做法律保障,以后可以放心大胆地出国赚钱了。”
1月13日,东宁司法援助中心工作人员特意赶到海林市海南乡北拉古村,将44963.3元工资款交到12位农民的手中。律师薛久红告诉记者,农民工能够胜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出国前,他们和陈某签订了一份权利分明劳务合同,从而为后期对方违约寻求法律保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