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2009黑龙江又好又快发展七大关键词
2010-01-25 16:41:23 来源:东北网  作者:岳同明 朱丹钰 印蕾 单志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隆重开幕。东北网记者 朱丹钰 摄
省长栗战书作政府工作报告。东北网记者 朱丹钰 摄

  摘自省政府工作报告上的统计数字:

  8288亿元  初步核算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88亿元,增长11.1%,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905.5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905.5亿元,增长12.1%。

  13075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75亿元,增长30.5%

  5029.1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29.1亿元,增长37.6%。

  3401.8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401.8亿元,增长19.2%。

  641.6亿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641.6亿元,增长10.9%。

  以上指标的增长除一般预算收入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东北网1月25日讯(记者朱丹钰 印蕾 单志华 岳同明)25日上午,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哈尔滨隆重开幕,省长栗战书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09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进行回顾,其中七大关键词引入注目。

  关键词一:“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

  解读:2009年,黑龙江省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围绕优化结构、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众多产业群正在崛起。哈大齐工业走廊已列为国家扶持的重点产业集聚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推动了粮食产能再上新台阶;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三增长”;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步伐加快;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带动了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呈现强势上扬的良好态势。“十大工程”稳步推进,一些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已成为我省发展的新亮点,成为我省应对危机保增长的重要支撑,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二:遏下滑、保增长

  解读:2009年,黑龙江省制定了装备、石化、轻纺、医药、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7个重点产业的振兴方案,打出一整套“政策组合拳”,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意见》、《关于帮助企业保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措施》等23个文件,涵盖了经济、社会、民生,工业、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等十几个领域,涉及财税、金融、土地、用工、社保、煤电油运等方面上百条政策。这些政策共为企业减负2亿元,帮助500多户企业恢复正常生产,新增产值约1000亿元、利税5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万个,形成了巨大的政策溢出效应。

  关键词三: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解读:2009年是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最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最大、成效最为明显的一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最好水平:积极争取到国家96个专项、4748个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135亿元,地方政府各类配套资金达到185.2亿元,带动国有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超过900亿元。高速公路和一、二级公路实际交工和主体交工15项、1791公里,超出计划41%,创历史之最。哈齐客运专线、牡丹江至绥芬河扩能改造、前进镇至抚远、古莲至洛古河一期工程等7个铁路项目全部按计划开工建设。伊春、大庆、鸡西机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机场数量居东北地区首位。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建了尼尔基引嫩扩建一期工程和三江平原9处大型灌区工程,对19处大中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开工了5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建设了西山、桃山二期等重点水源工程,对167座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

  关键词四:现代化大农业

  解读:2009年是黑龙江省“三农”投入和“三农”建设项目最多,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一年。全年省本级投入“三农”专项金93.4亿元,增长31.7%。粮食总产达870.6亿斤,比上年增加25.6亿斤,越居全国第二位,再创历史新高。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5690万亩,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积极实施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土地整理重大工程,新增耕地6300公顷.增加率居全国之首。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34个示范区辐射作用明显增强。劳务产业逆势推进,转移农村劳动力51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07亿元,分别增长2.4%和16.7%。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成果不断扩大,四大粮食作物生产技术规程推广面积8100万亩。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其中东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率先超过1万元。


 

  关键词五: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解读:2009年是黑龙江省结构调整步伐较快、科技对产业升级贡献较大的一年。实施工业“双百工程”,重点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两大类共10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引领创新发展。成立了大豆、奶业、动力装备、生物医药等9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大豆、奶业联盟被认定为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继续推进高教强省建设。组织了全省高校200项科技成果展和校企对接活动,省内14所高校和300余家民营企业参与;完善了26个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省内40多家企业建立起长期紧密的科技合作联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组织开展了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达标活动,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417项,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2%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4%。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1%。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加速发展,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782户,10亿元以上的达到49户。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4000亿元,增长16%。

  关键词六:体制机制创新

  解读:2009年是黑龙江省体制机制创新步伐较快的一年。圆满完成了省政府机构改革,行政机构精简了20%,总编制精简了4.8%,调整职能180项,优化了组织结构,提高了行政效能。深化国企股份制改革,加快企业重组步伐,龙煤股份公司挂牌成立,组建省建设集团,实现了与齐二机床、哈量集团的战略重组。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迈出新步伐。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成功组建龙江银行,九洲电气成功上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完成了电影体制改革和龙江电影制片厂、省杂技团转企改制等任务,组建出版集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取得重大突破,大兴安岭林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关键词七:民生

  解读:2009年是黑龙江省民生投入最大、建设项目最多、惠及民众最广的一年。仅省本级财政用于民生的专项投入就达130.8亿元,增加43.1亿元,提高了49.2%。就业方面,城镇新增就业74.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1.03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7%以内。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18.2万人,就业率达91.7%。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1万人,增长52.8%。社会保障方面,社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全省基本养老、工伤和失业保险参保扩面超额完成计划,五项社保基金总量达511.7亿元,增长18.5%。教育方面,投入资金19.6亿元,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643所,60.5万学生受益。投入资金8.7亿元,资助贫困学生73万人。发放助学贷款7.3亿元,受益学生8.3万人。医疗卫生方面,投入资金11.9亿元,推进了246个乡镇卫生院和29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投入3.05亿元,用于83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率达到80%:投入资金6.26亿元,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甲型H1N1流感疫情得到有效防控。文体建设方面,投入9000多万元,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77个,农家书屋1970个。成功举办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获金牌23.5块,列全国第七位,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最好成绩。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方面,“三棚一草”改造与建设完成总投资663.5亿元,成为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领域,省级财政投入达到了13.9亿元。

  栗战书说,在省人大三次会议上,他曾代表省政府提出:“即使发展遇到更大困难,即使财政增收遇到更大压力,但对民生的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困难群众的生活只能提高不能降低,民生工程的覆盖面只能扩大不能缩小”。今天,他欣慰地向各位代表报告:“我们践行和兑现了这一庄严承诺!”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