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陈晓东。东北网记者 顾硕摄 |
东北网1月26日讯 (记者 顾硕)时下,“偷菜”游戏俨然成了一种时髦。白领上班“偷”,主妇深夜“偷”,学生网吧“偷”,甚至有些“文人”撰写了“偷菜语录”——轻轻地,我偷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轻轻地点一点鼠标,不放过一个果子……一些网站美其名曰“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本意是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但是网站社交庸俗化,只是简单靠“偷菜、奴隶买卖、抢车位”等游戏方式来博取大众的欢心。在讨论时,委员们对此很忧心。
2009年11月,文化部下发《关于改进加强网络游戏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要重点查处利用互联网对运营的网络游戏产品进行格调低俗的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以及运营宣扬低俗、色情、赌博、暴力等内容的网络游戏产品。
低俗网游导致的社会问题
在网络文化的诱导下,网络中一些不良文化环境因素持续作用下,使得具有某种个性特质的人在人格结构上产生了内在的不协调,形成新的心理障碍。这些具有网络人格的个体,在网上信息真伪难辨,鱼龙混杂的情况下,长期角色错位,性别置换,谎报年龄,造成个体综合、抽象思维等能力的降低,导致人的欲望、行为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购物方式、交际方式和情感表露相应地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人格变异,甚至出现系列人格缺陷。例如:情绪冷漠、固执自傲、颠三倒四和沉湎于幻想等。最终,网络人格演绎成为现实人格缺陷。
【典型案例】
《经济半小时》:22岁的小盛,现在连上楼都很困难,由于颈部僵硬,吃药时也很难仰起头,可当小盛坐在电脑前玩起游戏,就马上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熟练操作键盘,神情异常亢奋。小盛的父母说,小盛是从五年前开始玩网络游戏的,正是网络游戏,让他们原本健康活泼的孩子,造成了如今四肢有些肌肉萎缩,震颤这些毛病。
当众多网民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地做着“偷菜”游戏时,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社会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社会文明到底提倡什么?网络的虚拟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虚假性和欺骗性,会诱发不良道德人格的产生,甚至会让一些人产生“弄虚作假”后的“快意”与“满足”,因此宣扬“偷文化”的网游更加不利于青少年诚信品格的培养。今天热衷于网上偷东西的人,可能明天就会在现实中想法不劳而获。“偷菜”一旦成为一种社会普遍接受的娱乐和消遣,青少年我行我素的特质必然导致其对现实法律的漠视和不尊重,造成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犯罪率的进一步增加,致使大众道德缺失。
【典型案例】
京华时报:西安市三名上网成瘾的男青年,由于没钱上网,便合伙入室盗窃,用赃款继续上网,三人共上网挥霍10万。目前,三名入室盗窃的犯罪嫌疑人已落网。
委员建议
为此,省政协委员陈晓东建议,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加强对“偷菜”类网络游戏的动态监管。
陈晓东同时建议,应加强对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评测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取缔。建立学校、家长、媒体、社会紧密配合的综合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协调小组的重要作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提升网络游戏监管水平。根据举报情况,定期组织教育工作者、消费者、有关部门以及新闻媒体等各方面代表对特定网络游戏产品进行评议,并将评议结果向社会发布,以完善社会监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