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马路晒杆”成“钉子户” 频频引发交通事故(图)
2010-02-08 11:11:26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坤 崔志强 秦嘉楠 张大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8日讯 因为拓路改造,原本在人行道上的电线杆齐刷刷地站上马路。在“马路晒杆”现象所引发的一片公众唏嘘声中,有频频撞出的“交通事故”,有电力部门的“无可奈何”,也有道路施工部门“正在操作中”的解释。

  电线杆傲然立在哈尔滨部分街路的中央,被市民戏称为马路上的“钉子户”。

  “马路晒杆”现象在全国很多城市的街路上都曾不同程度出现过,起因皆因拓路,拓路皆因城市发展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承载着一座城市电力任务的电线杆,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留下的“脚印”。如今,这个“脚印”却在城市建设进程中,折射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种种问题。

  表面看,电线杆的产权单位电力部门,在一片指责声中难逃其责。实际上,助长此现象成风的,绝非仅仅一个部门。把电线杆推向“钉子户”角色的,是多年存在于城市管理中的“部门推诿症”,而这种推诿又往往建立在部门间的相互利益之上。同时,僵硬的城市规划,又使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矛盾更为凸显。

  有规划专家说,城市建设施工中的基础设施问题,不可小视。今后城市发展建设中,“马路晒杆”这样一个典型问题如果无法得以解决,与之类似的同类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地集中出现。

  “马路晒杆”已见怪不怪

  电力部门有过统计,全市8处改扩建街路上存在63根

  马路当中矗立电线杆———这不是仅哈尔滨才有的怪现象。只不过,道里区安阳路上的电线杆之所以能“小有名气”,是由于其数量之多国内鲜见。24根电线杆晒在马路上两年之久———与之相比,安隆街马路上两根粗壮的电线杆,充其量只能靠半夜被车撞几下才能引起注意。至于文昌街等其他路段究竟还有多少晒在马路上的电线杆,可能只有出租车司机这样的“马路专家”才能说得清。


 

  “考驾照练车,可以去安阳路”

  电线杆踞于路中央,车辆穿梭好似过“梅花桩”。在安阳路,自东向西的两条车道中央立着24根电线杆,一立就是两年多。从前的安阳路,是条窄到没什么名气的小马路。如今它在坊间的绰号很多:“电线杆子一条街”、“梅花路”、“考驾照练车地”……

  哈尔滨的居民区发展最早从“安字片”开始,当时那一带都是平房,电线杆架设相对密集,大多排立在人行道上。近几年陆续建起楼房后,为了方便周边新建小区居民的出行,更为了要在群力新区的主入口处建一条靓丽的景观大道,政府部门便对这条小街进行了拓宽改造,建成了双向四车道的宽敞大路。然而,原本在人行道上的24根电线杆,居然“原封不动”,在道路变宽后,齐刷刷地留在马路中央。

  拓路,为的是交通顺畅,但按司机的话讲,现在的安阳路“基本跟以前一样窄”。为了避让这些影响道路美观的电线杆,司机行至安阳路要注意避让,车辆活动区域基本跟拓路前一样,甚至还要更受约束。

  频惹“事故”后穿上“水泥裙”

  安阳路“马路晒杆”在哈尔滨并非个例。国家电网哈尔滨电业局有过统计,文昌街、“安字片”等在全市8处扩建改造后的街路上,不同数量地存在电线杆共63根。

  这些突兀的电线杆除了影响街路环境,最大的危害是频频引发交通事故,但最令人费解的是,闯祸的电线杆却未得到及时清理,而对其引发的安全隐患和交通事故,很多部门轻描淡写:“我们还在研究处理方案,目前只能让路过车辆稍加注意。”

  撞到马路中央的电线杆——这类交通事故虽然在交警部门的记载中不算典型,却被很多人戏称为不在官方视野之内的“民间事故”。家住爱建社区的鸿女士说,每天安隆街的粗大电线杆那儿都陆续有司机“报到”,即便是深谙地形的她每次经过时也要慢之再慢。“附近居民都知道这个事故高发地,可新手出事还是多。”

  安阳路居民陈先生说,两年来,他不仅亲眼目睹多起车辆刮碰电线杆或因躲避电线杆发生车辆相撞的事故,他自己的车也曾撞过两次电线杆。“那些杆上的护桩都撞得露红砖了,可想而知车撞成什么样了。”陈先生强调,通常撞了电线杆都得自认倒霉,绝不能吭声,不然会有人让你赔撞坏杆的损失。

  电线杆频频遭撞,大力冲撞还可能造成大面积停电,这是电线杆的产权单位电力部门的担忧。他们把一些马路上的电线杆装上反光板,或是在电线杆底部修建水泥护桩。电线杆是护住了,但这种“自卫”行为却引来市民非议:“既然是电线杆,何不安个灯泡,在夜间的警示效果岂不更好?”

  无论如何,电线杆在诸多争议声中依然穿着“水泥裙”坚挺着。


 

  “马路晒杆”晒出城市管理问题

  对于安阳路上的电线杆,负责施工的道里区城管部门给出的解释听起来令人感到十分耳熟:“这涉及到电业局、供暖公司、建委等产权单位和施工部门,涉及的维修和监管问题复杂交错,非常棘手。”这种解释,几乎可以套用在全市绝大多数有“马路晒杆”现象的路段上。安阳路一事,哈尔滨电业局事先多少是被知会过的。“还有个别建设单位,在道路施工时根本不和我们打招呼。路扩完了,把线杆留在道中就走人了,我们去协调,人家还置之不理。”电业局有关负责人说,这些电线杆成了他们最操心的事。

  部门推诿 没有规划,施工单位“先斩后奏”

  市城管部门去年10月以来进行又一次牌匾整顿行动,开展不到两个月,整顿效果较往年突出。有负责人体会,今年的专项行动只有城管局一个部门牵头,没有“部门推诿症”,成效立竿见影。多个部门负责监管的事,往往落得个“都管都不管”。

  “马路晒杆”恰恰落入了“都管都不管”的管理“怪圈”。走访中,记者发现,这一问题既没有被相关部门足够重视,还谈及色变、话题敏感。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主管部门牵头协调,很多部门表示“知道此事”,也痛心、遗憾、无奈,但大部分以“正在研究和解决中”搪塞。有社会学家认为,“马路晒杆”残存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关部门的职能重叠、交叉:市政部门寄希望于电力部门,而电力部门又期待施工部门……部门与部门间轮番博弈后“不欢而散”,受到威胁的是公众安全。

  “现在留下的这些电线杆,绝大多数是以前留下的老杆儿。”哈尔滨电业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1999年北环路改造时起,哈尔滨就开始了电网铺设从地上到地下的电缆化进程。按城市建设的要求,新建小区、街路及旧城区扩建改造中原则上不再架设电线杆而铺设地下电缆,以减少街头线杆林立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目前,哈尔滨市区还有电线杆两万多根,而恰恰是在电缆化进程中,一根根“路中杆”不合时宜地相继出现了。

  城乡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如果是道路拓宽施工,施工单位应该将涉及基础设施的调整资金加入预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资金,应该上报市财政部门申请解决,而不是“先斩后奏”,在道路拓宽后出现“马路晒杆”。

  业内人士认为,电线杆之所以留在马路上,首先是设计规划没有把区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考虑在内,而是全部推给施工部门。建设施工前,施工部门又不对基础设施问题进行上报。这其中不乏难言之隐,如果上报了,很可能拓路被搁置,工程泡汤。也存在因施工部门与电力部门彼此均不具有协调权的原因。施工单位“先斩后奏”或“只斩不奏”,在引起电力部门不满的同时,又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部门间产生了对立情绪。

  “马路晒杆”发生后,对其又缺乏起码的监管责任。建设施工单位通常是派给项目建设部门和建委,但对这些管辖范围内的电线杆究竟如何处理,走访中记者的感受是,部门大多还在“拖”。

  利益优先 考虑各自利益而忽视公共事业

  “马路晒杆”是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道难题,破解的办法,要么电线入地,要么调整位置,但无论哪种方法,都以支付工程成本为前提,会受到经费投入的制约,会差在钱上。部门间的相互推诿,恰恰是因各自优先考虑部门利益引发的。

  电业部门有关负责人说,在安阳路改造前,施工单位道里区城管局曾会同电业部门协商电线杆平移一事,电业局经核算需300万元迁移费用。施工计划报到规划部门后,规划部门提出不同意见:安阳路作为群力新区的重要入口,更应考虑街路的整体美观功能,所以原有线杆应拆除,而改建地下电缆。随后,电业部门作出了1200万元的预算。


 

  对这笔超出计划的费用,作为施工部门的道里区城管局认为超出其能力范围。这最终导致了线杆迁移工作的暂时搁置。直至路面施工结束,电线杆的迁移仍没有结果,便原地保留下来。至于爱建小区的供电设施迁移,在小区建设之初,开发商曾口头承诺尽快为供电设施的迁移安置选址,但直到小区陆续建成,这个位置也没选好。

  哈尔滨电业局则表示既担忧也无能为力。“旧街路拓宽改造涉及供电等城市基础设施迁移时应由街路建设部门负责牵头协调并筹集资金,我们只是出供电设施迁移所需的施工方案、预算,如果街路建设部门认同,我们就拿钱干活儿,可如果对方不给钱,我们没法施工。因为作为供电企业,我们根本没有这笔街路改造供电设施迁移的计划资金。”

  移杆或是改为并入地下电网,涉及的费用要比重新架设一根电线杆昂贵得多。因此,一些社会学专家如此评价“马路晒杆”:电力部门可以将问题做到最主动最先的解决,但前提是费用。如果电力部门的利益没有被足够考虑到,问题恐怕无法解决。电力部门的解释虽然既委屈又委婉,但亳无疑问,这是不得已的“钉子户”行为,即业主因其利益未得到满足,而采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阻碍公共事业进程。

  从眼前看,无论是线杆平移还是电缆入地都是一笔不菲的花销,更省钱也是更省事的方法就是按兵不动。走访中,许多部门也都是这个态度。业内人士透露,一公里距离的电力杆线入地成本是架空成本的4倍之多,如将电力杆线入地,还会有一些电杆等设备未达报废年限就废弃不用,这似乎是在加大成本。

  从长远看,按兵不动的后果是:“马路晒杆”多年来对城市交通与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这种先行修路建设后再考虑移杆或并网,显然还存在重复审批和重复建设问题。电缆化进程是大势所趋,“马路晒杆”早晚要解决。但很明显,这些关乎城市和百姓利益的“成本”计算,有关部门不会将其考虑到自身利益之中。


 

  规划僵硬 缺乏统筹安排,相应法规滞后

  “马路晒杆”晒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复建设问题,无法一步到位的建设同时暴露出规划细节上的混乱、忽视和僵化。

  有关人士认为,其实造成电线杆占路的主要原因是:在设计规划上,政府职能部门缺乏统筹计划安排,宏观调控不力,组织管理不到位。正如电业部门抱怨的,改造道路在规划时为何不与电业部门沟通和协调?“个别建设单位在道路施工时根本不和我们打招呼。路扩完了,把线杆留在道中就走人了,我们去协调,人家还置之不理。”电业局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拓路操作的过程是,由规划部门对该地段划线规划,再交由政府部门审批,政府落实给区里的项目建设部门或建委担当具体施工,基础设施等相关问题也要由施工部门进行协调。从道理上说,规划部门的目光要更为长远得多,为何基础设施等涉及民生的工程要交由施工部门而不是规划部门来做?

  城乡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说,对城市的规划,可依据的只有一部国家规范的法规,而这部法规已经20年未曾修改过,远跟不上城市建设发展的脚步和现实。在城市规划方面,地方实践永远是先走一步,国家相应的法规是严重滞后于地方的。拿哈尔滨的居民区建设来说,从早年的“安字片”到现在的高档社区,房屋、绿地和基础设施的分布格局等所有细节,都是地方政府规划和在其他城市经验基础上产生的。

  在城市建设规划中,通常会打出一个20年的提前量来,但从科学角度来说,又无法做到一步到位。拿电线杆来说,当年的规划是在人行道的边上,那时以20年的未来规划来说,可能无法预见其在20年后并入地下电网,或是成为马路上的“钉子户”。提前量打得过远,恐怕还要担上土地资源浪费的嫌疑。

  虽然根据每座城市的发展情况,这一提前量会略有所不同,但通常会依照那部已经滞后的国家法规,将提前量定为20年。而20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发展、居住条件的提高等情况的不同,“马路晒杆”几乎成为相当一部分城市在建设中遇到的看起来细小却有着惊人相似的一个共性问题。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