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在老一代农民工逐渐告别在外闯荡的生活、叶落归根回归乡里的时候,正值青春的“8090后”农民工走进人们的视野。他们是一群跨入工业文明的庄稼人后代,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在城市里,他们要赤手空拳闯天下,却因挑三拣四和不易满足,遭到用工企业的白眼;而回村后,一切需要从头学起。有人称他们为“农民工v2.0”。在此番“农民工荒”的风潮中,充当主力的他们表现出了与上一辈的截然不同——他们要工作,要体面的工作,不愿再做体力工人;他们清楚地规划着自己的人生,并为此倔强地奋斗。在用工市场还未曾转变对农民工的印象与需求时,80后农民工的挑剔与倔强,在大多企业看来是浮躁的表现。
企业声音 浮躁的新生代
丁思予是哈尔滨市一家大型肉类加工厂的招工负责人,最近她已经连续参加多次招聘会,可企业150名一线工人的用工缺口还没有补齐。虽然每次都有年轻的农民工前来应聘,但是大多工作一两个月就离开了。丁思予说,这些年轻人工作很不踏实,还不能吃苦,有些人来到厂里一看是在生产一线干活,二话不说就离开了。哈尔滨人力资源市场的工作人员也说,像保安、服务员这些吃“青春饭”的岗位,常年处于招工难。现在年轻的农民工找工作非常挑剔,尤其是受过教育或者经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他们已经完全将技术含量要求较低、薪水较低、工作环境较差的“体力工人”摒除自己的就业范畴。
典型人物 倔强的80后女孩张丹
张丹的老家在桦南县土龙山镇合力村。初中毕业后,她曾在佳木斯打过工。2006年,19岁的小姑娘在表姐的影响下来到天津打工。最初找到一份“毫无技术含量”的服务业工作,但张丹感到这份职业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于是只有初中文化的她辞职来到天津的一家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自费3000元学起了数控。由于成绩出色,老师在没毕业的时候就替她找到了工作。只是这家企业的老板在见到张丹是个年轻的女孩后,很难相信她能操控得了价值几十万的机器,就暂时将她安排到质检部。就在这段期间,老板发现张丹细心、能干,很适合做质检,而企业正要斥重金买一台质检仪器,于是在经过仪器操作培训后,张丹很快成为质监部门的负责人。薪水从刚进公司时的600元升到2700元。
张丹说,最初来天津只是打算见见世面,攒点嫁妆钱。可是现在的她已经成为白领,在这边又找到了男朋友,“生活豁然开朗起来”,她想要留在天津为爱情打拼、为自己的人生价值打拼。
新生代声音 我要一份体面的职业
和张丹一样,记者采访的几位80后农民工都是曾经有过在城里打工的经历,在品尝到做小工或者是服务行业的酸甜苦辣之后,他们决定重塑自己,到技术学校学门手艺。在青冈洪峰特种焊接学校学习的郝得尊和张易鹏对记者说,在城里做小工时,感觉没什么前途,就来学习焊接。他们两个已经和银川的一家企业签订合同,薪水在千元以上。虽然离家很远,但是他们两个非常憧憬,“第一年薪水都在1000元左右,转年就能挣上2000元了,听说有人在大连做焊接已经可以赚到3000元。”
来自穆棱的吴鸿今年20岁出头,在大连的一家四星级酒店工作过两年。“来哈尔滨找工作已经有段时间,我想进大型酒店,可现在都是小型酒店在招工。”小吴说,自己年轻、有学历、有经验,找工作就不能光看工资,还要看发展。
“‘8090后’中有很多人在工作后,遇到问题主动来参加培训。”宾县劳转办的朱广文对记者说。因为刚离开课堂没多久,也有学习的主动性,这些孩子前来培训的效果不错。“他们中有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和城里孩子一样‘娇生惯养’,在家也不用他们种地。父母正处在‘4050’年龄段,基本上都有打工经历,父辈总结自身经验,都鼓励孩子学门‘手艺’。尤其是那些上过高中的孩子,很希望能有一份体面的职业。”
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80后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人中以“出来挣钱”为主要目的的只占18.2%,外出务工动因是“刚毕业,出来锻炼自己”、“想到外面玩玩”、“学一门技术”、“在家乡没意思”、“羡慕城市生活”、“外出能够享受现代生活”的人共占到71.4%。这些农民工二代听着MP3,唱着周杰伦,通过网络了解世界,除了农业户口,他们与城里长大的孩子几乎没有差别。当然他们依然处于下风,告别熟悉的家园,来到陌生的城市,他们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锻炼自己、寻找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因此寻求一份体面的职业是达成这些愿望的第一步。而面对越来越快的城市化脚步,一边希求身份变化,一边渴望证明自我的新生代也将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