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韩家洼子:水草丰美的渔猎故地 棒打狍子瓢舀鱼(图)
2010-03-04 16:45:56 来源:生活报  作者:张妍霞 于鸿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冬日里的韩家洼子

  黑龙江新闻网讯 说起韩家洼子,只要是老哈尔滨人没有不知道的。这个带着屯子味儿的老地名,据说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曾经这里是水草丰美的草甸子,居民过着棒打狍子瓢舀鱼的渔猎生活。如今,随着城市发展,已经与主城区无缝连接的韩家洼子,俨然成了道外与宾县联系的要道。

  韩氏兄弟与韩家洼子 

  初春的哈尔滨,冻人不冻水的天气,暗藏着勃勃生机。3日,记者从道里区乘66路公交车,经过一路颠簸,到达了终点站——韩家洼子。下了车,经过一路的搜寻,除了公交车上贴着韩家洼子的站牌外,再也见不到“韩家洼子”的字样。“这方圆百十里都叫韩家洼子,你到底要找哪儿。”面对记者的疑惑,在韩家洼子土生土长的刘丽荣笑着问,刘大姐的一句话反让记者不好意思起来。

  说起韩家洼子这个名字的来历,在此住了近50年、操着山东口音的陈春玲大娘回忆说,听她爷爷那辈人说,这里曾经是一个水丰草美的地方。当年山东等地发生大旱,大批难民求食东北。山东济南府韩氏兄弟3人卷着行李、挑着担子汇入闯关东的难民流,徒步进入辽河流域。韩老二在辽宁定居谋生。韩老大、韩老三沿旧官道北上,进入现在黑龙江省地域松花江南岸的阿什河下游。那时韩家洼子是一片草甸子,是金代金兀术的养马场,地势低洼平坦,每逢雨季阿什河水四溢,首先淹没该片土地。韩氏兄弟最先来到该地,随之刘家、闫家、郭家、裴家和任家都聚居于此,形成了屯落,在此繁衍生息。因韩家来得早,又能吃苦耐劳,所以兴旺发达繁衍得快,成为该屯最大户,由于所居地势低洼,时间长了就称该地为“韩家洼子”。 


 

 

  昔日水草丰美蛙声一片

  居民的这一说法,在地方志中得到证实。地方志中记载:韩家洼子屯位于阿什河西岸(原阿什河道在今韩家洼子大堤址),道外区(原太平区)域东部。1756年,韩少先一家从山东省吴定府大行庄逃荒到此落户,后因居民增多形成村屯,屈指算来距今已254年,比哈尔滨百多年的设治史年长了100多岁。 

  “我们这儿原来没有河岸,水大了就进院上炕,水退了,泥水里就能捡到鱼虾,这里的人过着打鱼狩猎的生活。”今年57岁的刘志臣说,他小时候这里有一条大河,水清鱼又肥。夏天放学回家,他总是和小伙伴向河边跑。在草甸子里,用脚一趟,十几只青蛙就收入囊中,幸运的时候,还会捡到几只鸟蛋。生起火,小伙伴们烤着吃,别提多美味了。

  刘志臣说,大河、草甸子给他们这一代人留下了无限美好的回忆。水草丰美的秋天,韩家洼子还成立了专业打鱼队,年货的置办、青黄不接时节的牙祭,全靠打鱼的收入。

  上世纪70年代起,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阿什河上游建了水库,夏天河水不再像野马一样随便折腾了,河道变窄了,干涸了,渐渐地河床上也被垫砖头瓦块,建成了低矮的平房。

 

  如今已是出城要道

  这里,也曾因雨季排水不畅饱受涝灾之苦。居民韩淑香说,30多年前她从外县嫁到韩家洼子。每到雨季,菜地经常被淹,居民家也是雨水倒灌,一桶桶排水成了每家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彻底解决雨水倒灌,居民在翻修房子时不断加高,有的房子已长高两米多。

  随着哈尔滨城市扩张和人口激增,菜地一天天减少,房子越来越多,越建越密。从渔猎生活过渡到菜农生活的韩家洼子人,大多进城干起了拉脚和其他营生。十多年前,在区域改造中,屯子人正式变成城里人,户口也从城郊户口改成了城市户口。现在这里住的大多是外地人。

  如今,已经与主城区无缝连接的韩家洼子,俨然成了道外区与宾县间的交通要道。记者注意到,在今年城建项目中,哈市将新改建5出城口与5高速路互通立交项目,同哈路韩家洼子至钢丝绳厂段成为路网工程之一。憧憬美好生活的韩家洼子人,期待着道路改造后,棚户也能早日拆迁,过着有室内厕所、有煤气和上下水的城里人生活。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