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5日讯 马汉英个子不高,眼睛不大,其貌不扬,是个不爱言语的小老头。他走路时总是盯着地下,似乎要挖地三尺,掘出这片黑土地下的历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俗以及这里少数民族的融合与变迁……
1986年,全国兴起自学成才热,马汉英作为汤原县自学成才标兵和拔尖人才被推举到省、市,当时我正好主抓这件事,带着他去省、市演讲。那时他是中学历史老师,后来因对汤旺河、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文化遗址颇有研究,被调到汤原县文物管理所工作。
记得当年演讲时,别人都是慷慨激昂,口若悬河,而马汉英却慢声拉语,讲着讲着就“跑偏”了,讲起了鲜卑、女真民族的游猎生活与习俗以及辽、金、元、明、清的政权更替,让在场的人都听呆了。晚上我问马汉英:“马老师,你对汤旺河、松花江流域的历史文化怎么这样了解?”他说:“我热爱生我养我的黑土地,当然就得了解这片黑土地的历史了。”我问:“你用什么来证明这段历史是真实的?”他说:“靠文献来探索历史,靠古代遗址来挖掘历史,靠文物留下的信息来证明历史。”接着,马汉英就给我讲述了汤旺河畔的“桃温万户府”遗址的发现,辽代五国城池分布以及肃慎、女真、靺鞨、满族等生活演变的轨迹……
后来,还听说马汉英搜集了不少古董,都是些没人要的破盆烂罐,而且价格很高。记得我单位有位老同志,家里有一对祖传下来旧瓦罐,马汉英三番五次地来单位找她,想出高价收购那对瓦罐。最后这位老同志经不住马汉英的软磨硬泡,就以400元卖给了他。400元在当时几乎是我全年的工资总和,我觉得好笑,有句话说得真有道理,学者不是傻子就是疯子。
自从1987年以后,我便没有见过马汉英,听说他已经退休多年,还在搞文物考古研究。我想,二十几年不见了,他一定是发大财了,因为我在电视上经常看到一件古董就值几十万上百万。
近日我来到马汉英的家,虽然23年没有见面,他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我。我浏览了他的住处,惊讶不小,没看到一件古董器皿。
当我和马老爷子谈起这个敏感的话题时,他直言不讳地说,在汤旺河流域、松花江下游的三江平原地区,经我手挖掘收购的历史文物有1000余件,有的被省历史博物馆收藏,有的被东北抗联纪念馆收藏,其余的大部分都留在县博物馆中展览,没有一件是我私人的财产。我一生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考证了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沿用故城——桃温万户府遗址,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发现挖掘了各类历史遗址100多处;通过考古证明,汤旺河流域双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把这个地区人类活动年代向前推进了6000多年,彻底颠覆文献记载的在辽代以前北大荒没有人类活动遗迹的说法。
通过交谈得知,马汉英从事文物考古工作30年来,写出了《固木纳城的历史沿革》、《辽金古城郎家津》、《格节河考》等文史资料,公开发表54余篇。出版了《汤原县文物专辑》、《汤旺河古代探迹》、《边陲古印集》等书籍,填补了汤原地方古代史研究的空白。他本人被“中国文物学会”授予专家级研究员,他的事迹被编入史册版《中华劳模大辞典》。
在交谈中,我感到马汉英是个既贫穷又富有的人,贫穷的是他简单而朴实的生活,富有是他的精神世界和文物考古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