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伊春
搜 索
2010年伊春市高中阶段教育部分招生政策有调整
2010-04-14 14:14:35 来源:林城晚报  作者:张恩普 张增玲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伊春4月14日讯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中考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为进一步体现教育公平的思想,促进我市初中教育均衡发展,对高中阶段教育部分招生政策进行了调整。日前,记者就今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的有关事宜采访了市教育局负责人,该负责人就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

  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范围规定

  市一中、市二中、友好区三中、伊春区二中、马永顺中学、嘉荫县一中面向全市招生;铁力市一中在双丰局、铁力局、桃山局、朗乡局和铁力市初中学校范围内招生,其它区域的初中毕业生不允许报考铁力市一中;友好区考生报考友好区三中时择优录取分数段降低20分,友好区考生报考友好区三中时择校录取分数段降低10分;伊春区考生报考伊春区二中时择优录取分数段降低20分;西林区四中以面向西林区、金山屯区、美溪区三区招生为主。西林区考生报考西林区四中择优录取分数段降低20分;其它普通高中原则上面向本区招生;市职教中心、伊春林校、市卫校、市机电学校、铁力市职教中心、嘉荫县职教中心、西林区职高面向全市招生。

  全市招生计划有变化

  今年全市普通高中计划招生7302人,其中择优生5034人,择校生2268人,招生数量与去年持平。市一中招1040人,择优生800人,比去年增加100人,择校生240人;市二中招900人,择优生630人,择校生270人;友好区三中招900人,择优生600人,择校生300人;铁力市一中招830人,择优生581人,择校生249人。今年计划共招特长生405人(音乐108人、体育125人、美术172人)。其中,市一中55人、市二中20人(择校)、友好三中70人、铁力市一中30人、伊春区二中70人、马永顺中学40人、西林区四中25人、新青区一中65人。省示范高中配额招生及录取有何变化

  为促进全市初中教育均衡发展,对配额指标及分配进行了调整。市一中、市二中择优生数量增加和配额比例提高,配额指标也相应增加。市一中、市二中择优生与配额生的比例由上年的7:3调整为5:5。市一中配额为400名,市二中配额为315名。以本年报考市一中、市二中的人数、上一年中考成绩为依据分配配额指标。铁力市一中配额分配范围由本市学校扩大到铁力区域内各学校(包括南四局)。铁力市一中配额名额由2009年的120名增加到160名,其中60名分配到铁力市乡镇学校,60名分配在铁力市城区学校,40名分到铁力区域林业局学校。铁力市本市各学校的具体配额指标的分配由铁力市教育局制定具体方案。南四局学校配额指标由伊春市教育局按照市一中、市二中配额分配方法进行分配。

  为缓解择校现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今年从伊春区第六中学、第八中学配额指标中拿出20%,分配给第三中学、第五中学、第七中学、八一学校,由伊春区制定具体的分配办法。伊春区学校不参与市一中配额的二次分配。

  录取市一中、市二中配额生时,政府办学单位的城镇学校在择优段降30分录取;政府办学单位的乡镇学校和企业办学单位的学校在择优段降40分录取;录取铁力市一中配额生时,铁力市四中、五中和南四局学校在择优段降30分录取,铁力市其它学校择优段降50分录取。


  中考政策加分项目有变化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根据相关文件规定,从今年起,普通高中招生除对品学特别优秀的学生、烈士子女、军人子女、华侨子女、港澳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实行加分之外,其他学生加分一律取消(此前有关高中招生加分政策文件全部废止);往届生不享受任何政策加分;今年少数民族考生成份由各县(市)区(局)教育局(科)负责审核。

  普通高中特长生招生如何报考

  由各招生学校下发特长生招生简章,术科报名由各招生学校组织,考生可到所招生学校报名,考生报名时间截止到5月14日。市教育局于6月12日统一组织在市职教中心进行术科考试。市教育局将聘请外地市专家担任评委,以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特长生术科考试必须达到市教育局规定的合格分数线,才能享受降低分数段录取的资格。每名考生只限报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考生如报二个学校的志愿,则取消术科考试和特长生录取资格。

  录取办法有调整

  今年录取的批次比去年增加一个,即七个批次,共有七个类别的志愿供考生选择。第一批次:市一中、市二中择优;第二批次:市一中、市二中择校;第三批次:友好区三中、铁力市一中择优;第四批次:伊春区二中、马永顺中学、嘉荫县一中、西林区四中择优;第五批次:友好区三中、铁力市一中、伊春区二中、马永顺中学、嘉荫县一中、西林区四中择校;第六批次:一般高中录取;第七批次:7所中等职业学校录取。 今年志愿填报分二次进行。第一次:4月下旬报考时,考生按自己的意愿,可在上述七个类别志愿中任选其中的一所学校,即最多可选7所学校。家长(监护人)要在志愿卡上签名。学校和教师要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不得干涉、包办学生的志愿填报;第二次:7月份,中考成绩公布后,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变更志愿,进行二次填报志愿。二次填报志愿的方法:由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所在学校进行填报,填写《考生变更志愿登记表》,由学校上报当地教育局(科),然后报市教育局。考生如遇到人为干扰等特殊情况,可持户口簿、身份证、准考证到市教育局初中科直接办理。

  全市各高中招生由市教育局统一录取,根据招生计划、考生的报考志愿及考试成绩,按以上七个类别的志愿顺序分七个批次依次录取,这样的录取方法给予考生较大的选择空间。

  术科合格后,文化课加50分,如达到择优生分数线,按择优生录取;录取配额生时,特长生按文化课实际成绩录取;特长生达不到择优生分数线,文化课加100分,达到择校生分数线,按择校生录取。如达到择优(或择校)分数线人数超过计划招生数,则按术科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录满为止。总分相同考生录取原则:应届生优先。


  报考志愿时应注意事项

  考生在报考时要注意的是:一是高中招生严格按考生填报志愿的顺序录取,考生一旦被前面的志愿录取,就失去了后面所有志愿的录取资格,所以,没有意愿报考的学校志愿一定不能填报。二是在填报省示范高中和市重点学校择校生志愿时,要考虑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不要盲目填报,以免影响其它志愿的录取。三是考生要慎重选择学校,考生一经录取,必须到录取的学校报到上学,考生不到被录取的学校学习,将不予注册学籍。

  是否承认外省市转回的学生结业学科成绩

  因为所使用的教材不同、命题难度不同、组织考试严密程度不同,因此,我市对学生在外地参加的历史、地理和生物考试成绩不予承认。外省市转回的应届毕业生需参加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10个学科的考试;外省市转回的非毕业年级的学生也要参加相应学科的结业考试。如五四制二年学生需参加地理学科考试;五四制三年学生需参加生物和历史学科的考试;六三制二年学生需参加地理和生物学科的考试。

  应谨慎看待外地学校来我市以优惠条件招生现象

  首先,外地学校以优惠条件到我市招生,这违背了省教育厅关于高中招生的政策规定。2008年省教育厅《关于严禁普通高中跨地区异地招生的通知》中规定,不允许跨地区招生,省教育厅对违规跨地区招收的学生,一律不予注册高中学籍,并对违规招生学校予以处罚。其次,建议学生和家长要辨别真伪,防止上当受骗。近年来一些外地市学校,在中考结束后就来我市招生。为争夺生源,吸引好学生,夸大自己实际办学水平,甚至采取有偿招生等手段进行招生。一些家长不明真伪,将学生送到外地学校就读。报到入学后,其所在学校实际情况并不像该校招生时所说的那样,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家长花了高额学费,却得不到其承诺的教育条件和质量保证。再次,我市高中教育质量上升较快,学生不必上外地求学。2008年以来,在全省15个地市高考总平均分排名中,我市列第七位,仅低于哈、齐、牡、佳、绥、大庆,这表明我市高考质量结束了在末位徘徊的落后局面,已经达到全省中上游的水平;市一中、市二中、友好三中和铁力市一中的升学率逐年提高,已达到全省同类学校水平,在伊春就读是有质量保证的。2009年末,友好区三中和铁力市一中已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示范高中。按照省教育厅有关规定,在外省就读的考生在高考时必须回原籍报名参加高考,而外省的教材与我省有较大差别,众多回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省内教材,特别是从2007年全省高中实行新课程改革,随之而来的高考制度要进行改革。从今年开始,我省自主命题。这样,到外省就读回黑龙江报考,是不会考出好成绩的。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