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9日讯 抚顺街是哈尔滨市职业介绍市场的起源之地,最早是一对热心为大家介绍工作的卖报纸的老夫妻发展起来的,至今已十几年。如今从抚顺街63号到123号街路两侧,开了20余家规模不同的职介。
记者在该路段看到,30多辆招工车停在路边,车上贴着招聘广告,招到人直接拉走。如此简单,不但堵塞交通,同时对求职者也没有任何保障。
抚顺街有一个特殊的行业———职业写单人,大约30余人,基本占据了市场路段的人行横道。每人搬着一张小折叠桌,放着一叠白纸,专门为来往的招人小单位写招聘广告,然后将广告悬挂在人行道上空的绳子上。收费标准:写一张1元到2元,挂一天单1元到2元。记者花1元钱让一中年男子写了张招聘广告,又花1元钱在人行道上空挂了一天。等了一天,也没接到一个应聘电话。人行道上,还有人专门出租桌子,5元钱一张,进行现场招聘。
嘈杂的人流中,被称为“卖人”的招工托三五成群地混迹在人群中。业内人士透露:这些人专门为一些“巧使唤人”或工作危险繁重的企业拉人。每当有外地人或明显不了解行情的新来者,招工托就会“热情”介绍工作,极力美化工作内容,每领去一个人,招工单位会付给他们2元到50元不等的价格。
室内门可罗雀
没手续给钱就可招人
与室外人声嘈杂不同,沿街的职介内人员稀少,室内设施破旧,散发着难闻的味道,看不到防火设施,大部分还是地下室,出口处堆放杂物。抚顺街97号与99号门前,有一处简易棚,铁制的屋顶仅由5厘米见方的木方支撑,来往人流密集,埋下安全隐患。
室内职介除满屋悬挂的招聘广告外,很少有用工单位在里面招聘。记者逐一走访,提出招工要求,没有一家让记者拿出招工手续(企业营业执照或单位介绍信),都表示只要交钱马上就可招工。在中介内发布一天招聘信息,费用10元、18元、20元不等。每天花30元可以在中介内租一张桌子,招聘员工。
公私差别较大
非公职介所面临考验
据调查,2005年以来,省人才市场等一批公办人才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同时,一些个体户、小私营企业也纷纷开张。目前,仅抚顺街,除公办的人力资源市场外,还有20余家民营中介机构。
仅以“信息发布”一项收费为例,就可看出“公私”间的竞争。
公办职介:一周40元、半个月70元、一个月100元、三个月260元、六个月500元。
私营职介:一天10元、两天15元、一周20元、半个月30元、一个月40元。租桌5元。对单位及个人双向收费,应聘成功者再收36元。
“真正相差的是服务水平”,市人力资源市场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提高就业率、满足企业不同的用工需求,他们走出坐店经营的方式,深入到学校与乡村,差别化提供职介服务。同时,与劳动监察部门合作,保证应聘者的劳动权益。尽管个体职介的收费较公办职介低廉,但由于服务质量差异过大,目前正规的大中小型企业与用人单位一般都不会选择个体职介场所。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抚顺街所有的非公职介所经营方式多年来一成不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处于发展的瓶颈。唯一的“发展”,就是增加了喇叭播放与电子屏滚动信息的宣传方式,其中喇叭宣传的方式严重扰民。
黑职介冲击波
市场公信力步步下滑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抚顺街上现有大大小小从事职业介绍的有60余家,其中公办职介4家,规模较大的个体职业介绍所24家中,在中国劳动力网站公布的黑龙江省登记在册的仅5家,其余19家均无认证。人行道上的30余个职介小摊点没有手续。更有甚者,一批批非法招聘者在市场周围自行开办了流动型劳务集市,不但以非法手段招揽客户,更把正规的人才市场门口团团包围,有时供需双方无法进入正规市场交易。
受黑职介的冲击,一些非公职介为了生存,近年来对来求职单位的审核只是走过场。目前在非公职介刊登的招聘企业中,掺杂着一些无正规用工手续的小企业与私人个体户。
如此一来,在黑职介冲击下,及非公职介自身存在缺陷的情况下,抚顺街人才市场的整体品牌和形象被彻底破坏。
洗牌势在必行
诚信迎来发展新契机
据有关部门介绍,每年哈尔滨市都组织劳动、人事、工商、城管、公安等多家执法部门联合执法,集中对黑职介进行打击,每次黑职介都会闻风而逃,过后卷土重来。抚顺街人才市场,已成他们敛财的“乐土”。
据悉,省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厅计划将人才服务和就业服务合二为一,确定新的标准,统一发放《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进行人力资源市场职介大洗牌。目前,市就业指导管理局已将哈尔滨市35家守法经营职介的职业介绍证收上来,正对职介的服务、诚信、收费等方面进行统一核查,重新发证。“大洗牌”后,将对黑职介采取更明确的打击和取缔,这将为抚顺街人才市场迎来二次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