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图片新闻  >  娱乐文化图片
搜 索
省城专家学者热议电视剧《松花江上》 再现抗联历史
2010-05-20 19:01:34 来源:东北网  作者:印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省城专家学者座谈,热议《松花江上》。东北网记者 印蕾摄
电视剧《松花江上》剧照。本网资料图片
电视剧《松花江上》剧照。本网资料图片

  东北网5月20日讯 (记者 印蕾)全景式展现东北抗联斗争历史的40集电视剧《松花江上》5月2日晚在央视一套播出以来,社会反响强烈。在与《三国》、《手机》等热播剧的竞争中,《松花江上》屡掀收视热潮。20日,省城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热议电视剧《松花江上》,并为“龙江创造”把脉。

  小人物 大历史

  电视连续剧《松花江上》是首部全景式展现东北地区人民自1928年至1945年的革命斗争历史的电视剧,特别是反映了东北人民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历程,深情歌颂了中国人民抵御日寇、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抗联精神。

  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抗联文化研究专家常好礼认为,《松花江上》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反映了人民群众、义勇军和抗日联军等不同层面的抗日斗争。客观反映了14年抗日斗争历程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他们的命运,这些人物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程式化和脸谱化的。剧中主要人物程八爷及其养子彭兴华、东北军军官何长水等人,被塑造得真实可信。用小人物的抗争折射出大时代主题,以小见大,是《松花江上》的一大特点。

  哈尔滨文学创作研究所所长唐彪也认为,小人物、大历史是《松》剧的亮点,“立意有深度,《松花江上》没有选择去刻画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是选择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将焦点对准黑土地上‘小人物’,期间浓缩抗日主题、抗联文化、解放运动等一系列大的历史背景。程、林、李三大家族在抗日的态度上,一个坚决,一个逃避,一个投降,剧中展现的三个大户人家的世代情仇和纠葛,反映了那个年代的‘众生相’。”

  英雄剧 民族情

  电视剧《松花江上》反映了东北抗联的形成过程。剧中的江原指的是汤原,汤原在东北抗战期间是东北东部抗日斗争的最中心,夏云杰、冯仲云、赵尚志、戴洪斌等名将都曾在这片热土浴血战斗过。东北抗联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简称,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在日本侵略者的后方,他们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很明了,这是一部以思想性、精神性见长的剧作。它以人的灵魂为主导,呈现的是信仰的力量。”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郑亚楠认为,“在当下这样一个消解英雄、躲避崇高的时代里,《松》剧的播出对于当下价值观的塑造,有引领的味道,直指人的灵魂。”

  哈尔滨文学创作研究所所长唐彪认为,《松花江上》是对民族精神的唤醒与弘扬,对民族情感的滋养与凝聚,对民族审美的培育与提升。

  把脉“龙江创造”

  近年来,我省文艺事业在“文化兴省”战略的指引下,深入挖掘我省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文学、影视、舞台艺术领域精品叠出,精彩纷呈,景象喜人。本土作家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荣获了矛盾文学奖,齐齐哈尔市话剧团的话剧《风刮卜奎》囊括了包括“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曹禺戏剧文学奖”、“梅花奖”、“白玉兰奖”等国家舞台艺术领域最高奖项。而《松花江上》的编剧、导演均为龙江人,该剧又是在佳木斯市拍摄的,再次突出了龙江特色,形成了龙江风格,彰显了龙江气派。

  与会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我省类似抗联文化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挖掘仍然不够。应充分挖掘、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紧紧把握当前影视艺术迅速发展的机遇,在全面推进各门类艺术创作的同时,不断加大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力度,推出更多的“龙江出品”和“龙江制作”的优秀文艺作品。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