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黑龙江省六项“非遗”再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05-25 15:15:3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董云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图为朝鲜族集体花甲礼的场面。

 

  黑龙江新闻网讯 记者24日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在最新公示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申报的鄂温克族瑟宾节、达斡尔族传统婚俗、评剧、龙江皮影戏、五大连池药泉会和朝鲜族花甲礼等6项成功入选。加上前两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21个项目,黑龙江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含公示)的项目已达27项。

  5月17日,文化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示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推荐名单。在全国3136个报送项目中,最终有349项入选,其中新入选项目190项,扩展项目159项。

  鄂温克族瑟宾节是鄂温克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每年阴历五月中下旬择日欢庆,届时部落里的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相聚在嫩江边的河谷草滩,共度佳节。传统的瑟宾节民俗活动包括:祭祀山神(或敖包),民族歌舞表演,传统竞技,游戏,野餐酒宴,篝火晚会。其风俗形态原始古朴,独具特色。

  达斡尔族传统婚俗富拉尔基罕伯岱村,是达斡尔族人聚集的村落,是黑龙江、嫩江流域最早的达斡尔族原始部落。千百年来,他们以渔猎、放牧为生,形成了达斡尔民族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其中达斡尔族传统婚礼就是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婚礼中有习俗、礼俗等传统文化,并穿插着大量传统民歌,提亲时唱的“提亲歌”,相亲后的“思念歌”,出嫁时妈妈唱的“嘱托歌”,婚宴中的“祝酒歌”、“醉酒歌”,及回门时唱的“回娘家”,表达了这里达斡尔族人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怀。

  评剧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特别是在华北、东北地区流行很广。善于表现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评剧创始人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演出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等。黑龙江是评剧发展的一块沃土,1949年后,黑龙江更涌现出了很多评剧名家,像刘小楼、喜彩铃、吴素舫、碧燕燕等。

  龙江皮影戏是以哈尔滨市为中心,活跃在黑龙江省的北方主要皮影戏流派之一。1951年,哈尔滨组建黑龙江省第一支皮影戏演出队,主要力量系皮影戏艺人温长淮为首的双城县皮影小组。目前,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皮影剧团是黑龙江省唯一专业的皮影戏演出团体。龙江皮影戏的唱腔属于综合体,由影调、外调和杂牌子组成。以【七字赋】、【三顶七】和【五字锦】等为基本影调,有“数着唱”、“叠着唱”等丰富多彩的板式变化,在其不断进化中又大量汲取了东北的二人转、大鼓及民歌小调等地方民间艺术的精萃,最终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影腔,既有委婉细腻之风,兼具高亢激越之美。

  五大连池药泉会五大连池药泉会的活动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的南饮泉、北饮泉、药泉山钟灵寺和三池黑龙宫,部分活动已经扩展到五大连池的周边地区,是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蒙古族、满族和汉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以“敬天、娱人”为内容,以歌舞、祭祀为载体,含有历史、信仰、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五大连池药泉会一般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四、初五、初六举行三天。从初四开始,各种民俗活动陆续登场。

  朝鲜族花甲礼花甲礼是朝鲜族群众为60周岁老人举行的生日宴会,是朝鲜族重要的人生礼仪。中国朝鲜族的花甲礼风俗大体形成于17世纪中叶。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大批的朝鲜族移民迁入牡丹江流域,花甲礼在牡丹江市得到传承和发展,存续至今。举行花甲礼时,儿女们为老人摆寿宴,广邀亲朋邻里欢聚一堂,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并请专门人员用最好的食品、水果、米酒等摆大桌。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