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红兴隆分局友谊农场打造农垦新城 突出民族特色
2010-05-25 18:19:05 来源:东北网  作者:顾硕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满族风情园”一角。 东北网记者 顾硕摄
友谊农场别墅区。东北网记者 顾硕摄.
  东北网5月24日讯 题:友谊农场打造农垦新城突出民族特色

  记者 顾硕

  “新思路、宽视野、高起点、建精品”,黑龙江垦区红兴隆分局友谊农场本着这一原则,结合农场的实际,大力度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采取多元投资的办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使职工群众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逐步实现城镇化的目标。

  发挥示范作用带动粮食增产

  农业是农场的根本,也是农场的主导产业。友谊农场牢牢抓住国家实施粮食战略工程的契机,以加快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09年,友谊农场围绕建设现代大农业的目标,按照“扩稻玉、稳麦豆、强经作、上品质、突特色、增效益”的原则,全力扩大高产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实现水稻面积51万亩,玉米49万亩,大豆35万亩,大麦4万亩,高效经济作物20万亩。年末预计实现粮食总产14亿斤,确保粮豆单产500公斤,新增粮食产量1亿斤。

  友谊农场面积虽大,但从有效耕地资源角度分析,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有12亩。面对这一现状,如何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大胆地提出了农场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从思想观念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上转变。为此,友谊农场结合农场地下水资源、自然河流丰富,东西部地区地势低洼、平坦的有利条件,根据水稻市场价格连续多年攀升,高产稳产、抗灾能力强的特点,确定大力开发水稻种植面积。在发展水田上,做到了“三靠三不靠”,即:不靠政令靠带动,不靠资源靠效益,不靠扶持靠市场,通过市场拉动、大户带动和效益驱动等利益联动机制,调动了职工种植水田的积极性。

  “只要百姓认准的事,我们就义无反顾的抓下去。”据了解,友谊农场今年新开发的8万亩水田,实现了一次出租到位,并全部为本场职工所承包。


 

“满族风情园”小区。东北网记者来 顾硕摄.
水韵居。东北网记者 顾硕摄
  突出科技支撑推广绿色栽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因此,友谊农场在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带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并取得可喜成果。

  友谊农场以加快高新技术应用为手段。多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省、总局科技项目近百项。据了解,根据今年的气候条件和生产需要,完成了飞机航化作业面积25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0万亩,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面积50多万亩。重点实施大豆、玉米行间覆模、南瓜机械覆膜、大麦绿色生产栽培模式等十项新技术,通过技术的推广带来新的成果。

  目前,全场A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证面积已达29万亩,绿色无公害作物面积130万亩,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85.5%以上。

  展示民族风情推进城镇步伐

  为突出区域文化特点,去年友谊农场投资1786万元,新建“满族风情园”小区,总建筑面积11007平方米,安置住户112户。小区内灰瓦飞檐,白墙隔窗,美观漂亮,风格别致满族风情住宅,配以亭台水榭,令人耳目一新。

  友谊农场还在第四管理区建设了欧美风情的“水韵居”别墅小区,投资2040万元,总面积13120平方米,现已开工建设41栋,可安置搬迁住户82户。同时,小区内公园的建设也已完成了基本地形的规划,这个占地面积为7公顷的公园位于“水韵居”小区的西面,园内修有凉亭10个、人工湖、假山等为职工提供了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场所。友谊农场以高标准、高起点、打造特色,制定符合农场实际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

  “扛大旗、站排头、做贡献”,友谊农场始终坚持这一目标,突出民族特色,打造农垦新城,为全面推动分局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做贡献。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路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