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今年夏天的哥“牛” 挑客拼车还拒载
2010-05-27 14:45:4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27日讯 上下班高峰时段,街头苦苦等候,往往一二十分钟也难见一台空车;非高峰时段,打车也大多需合乘。路难行,车难打,哈尔滨市民目前都有这种感受。有关专家认为,哈市2009年起实行的街路限行政策,严打酒后驾车行为以及居民收入增加等因素使得市民对出租车的需求骤增。而哈市自2000年至今10年间出租车数量零增长,致使目前出租车呈供不应求态势,难以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专家建议: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打车难的问题,应首先解决市场供需矛盾。

  市民

  空车难遇合乘难碰

  16日下午,市民王女士急着回单位开会,站在革新街与果戈里大街交口处苦苦等了20多分钟,也不见一辆空车经过。终于一辆出租车停在她旁边,车里已坐了两个人。司机摇下车窗问道:“上哪儿?”“长江路”,王女士回答到。

  “不顺路。”扔下这句话后,司机一溜烟地把车开走了。随后,又有几辆载客出租车停下来,但司机都表示不顺路又相继把车开走了。半个小时后,王女士看到一辆出租车停在前面10多米处,车上乘客正在掏钱,她赶紧快步跑了过去,一头“扎”进车里。王女士感叹地说,现在打车太难了。

  在果戈里大街一家酒店工作的孙易提起打车也颇有感触。常常是出租车一辆接一辆地停下,他就重复地问,“先锋路去么?”如果问上六七辆能碰到顺路的,那是幸运的,有时问得他自己都累了,也没有一台顺路的。记者随机采访了近百位常打车的市民,他们表示对合乘都司空见惯了。市民王峰说,现在打车有两难:空车难遇,合乘难碰。

  “挑客拼客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过去是乘客挑出租车,现在是司机挑乘客”,这句话说出了打车者的共同感受。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市民杨晓培和两个朋友在道里区逛街,到了吃晚饭的时候,3人决定去道外区的一家烧烤店吃烧烤,3人在尚志大街上等了近半个小时,期间有两三辆空出租车驶过,但都没停。3人只好分开站在尚志大街上不同的路口等车,先后有几辆出租车停了下来,但一听说她们是3个人后,便连忙表示“去不了。”一位出租车司机明确地说:“我要是拉了你们3个,就不能让别人合乘了。”

  如今,出租车司机挑客、拼客、拒载已成为很正常的事情。看到路边有人挥手打车,出租车司机多是挑挑拣拣,中央大街、火车站、化工路等容易塞车的地段不去;大直街、黄河路、桦树街等路况不好的地段不去;看到多人一起打车,立即绝尘而去。常乘坐出租车的张颖表示,现在的出租车真是太牛了,过去打车,说到哪里肯定是开到哪里,而现在为了将就其他乘客或者避免陷入堵车地段,有时还没有到地方,司机就把乘客“劝”下车了。

  出租车司机李师傅告诉记者,出租车司机挑客、拼客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打车的人多,当然要选择能多赚钱的活干了。


 

  道路临时限行、市民手头宽裕致打车人骤增

  业内人士认为,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经济条件打车的乘客越来越多了,对出租车的需求量自然增加了。另外,哈市正处在城市道路升级改造的特殊时期,很多街路或封闭或限行,再加上“五减二”交通限行措施的实施,致使很多私家车车主有车不能开,而习惯了自己开车的车主无法适应挤公交车的日子,出行的唯一选择就是打车。

  哈市公安交警部门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哈市机动车保有量近60万辆,其中私家车保有量超过40多万辆,私家车年增长速度约为17%。也就是说“单双号”、“5减2”限行时,哈市每天大约有20万有车族不能开车出行,而这部分人外出大都会选择打车。近两年,哈市严打严惩酒后驾车,也使得过去开车出去吃饭的市民自动选择打车出行。

  据统计部门调查数据显示,2002年哈市人口统计数据为311.8万人,人均出租车消费为66.24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2009年哈市人口为474.7万人,人均出租车消费为81.56元,仅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66%。

  比较两组数字后可以看出,从2002年至2009年的8年里,哈尔滨市民用于出租车的消费增加了,但所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却下降了一半,这说明市民的收入提高了,打车消费对于日常支出的影响越来越小。如果再以哈市人口统计数据以及出租车消费支出所占比例为依据进行计算,2002年哈尔滨市民用于打车的消费为2.06亿元,到了2009年该项消费已经增加到3.87亿元,也就是说,8年里,哈尔滨市民用于出租车的支出几乎翻了一番。

  哈尔滨天鹅出租车公司对所属车辆载客率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一季度载客率达65.7%(此数据不包括合乘)。哈市出租车管理处2002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当时哈市出租车载客率仅为33.5%,也就是说,8年来哈市出租车载客率上涨了约一倍。

  对于如今出租车如此之牛,出租车司机李师傅的解释似乎“合情合理”:出租车提供的服务也是一种商品,就像卖东西一样,东西少,买的多,商家自然要挑挑拣拣。

  的哥再成高收入人群

  打车的人多了,生意好了,收入自然增加了,出租车司机再次步入高收入群体。

  出租车司机乔师傅的小账本反映了收入变化:早上6点接班,下午4点交班,工作10个小时,收入400元左右。向公司交各种费用约39元,平均下来每天保险费约20元,修车费20元,加油费100多元,再刨除零碎费用,平均每天纯收入200多元不成问题,一个月下来就是6000多元。乔师傅说,对乘客挑拣严重的司机,每天纯收入可达到四五百元。而在两年前,乔师傅每月的纯收入才两三千元。

  “没想到,出租车还能有这么火的时候!”出租车市场从前几年的低迷,发展到如今的红火,这是孙宝春没有想到的。开出租已近20年的孙宝春说,1985年,哈市有了第一家出租车公司,300多台出租车进入市场。由于车少,的哥生意也好,每天净收入100元以上是高收入群体,当时工人月平均收入才三四十元。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下海经商的人多了,很多商人出门选择打车,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增加到每天四五百元,那个时期可说是出租车司机最风光的时候。因为赚得多,孙宝春下班就去下馆子。1995年以后,社会上大大小小的出租车公司陆续出现,出租车的生意开始降温,的哥每天的收入也就100元左右。


 

  出租车交易市场有价无市

  在目睹了出租车行业的高收入后,很多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也想加入这个队伍,从而引发了出租车承包费的快速上涨,现在即便有钱也很难承包到出租车。

  乔师傅说,2006年7月,他承包了现在开的这台捷达出租车,当时买的是新车,大买断,连车带手续是14.5万元,大概在半年后,承包费开始上涨,现在承包一台出租车的费用已经达到30万元。

  乔师傅说,他这台车已经开了4年了,现在也能轻松卖到14.5万元,而且有很多人争抢着买。现在的情况是,能拿得出钱的人多,而能买到车的人少。倘若出租车公司有一个承包出租车的指标,就会有很多人拿钱争抢着往前冲,托关系、找路子,比接绣球还积极。

  不仅大买断出租车价格疯涨,小买断出租车价格也在飙升。原来购买一台小买断出租车大概需要四五万元,现在行价已经涨到7万元,但实际上,要想购买一台小买断出租车,价格决不会低于十四五万元,即便如此,也是一车难求,现在出租车交易市场根本就是有价无市。

  交通部门哈尔滨市出租车数量10年零增长

  记者从交通部门了解到,目前,哈市出租车日客运量60万余次,占城市交通客运总量的26%,而哈市在册出租车总数为12313台,从2000年至今一直未投放新的出租车运力。

  2009年6月,在哈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百姓论坛中,一位的哥给哈市交通局发帖子表示,随着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公交车都增加很多条线路,出租车也应当增加。因为出租车生意红火,很多人想买出租车买不到,一些出租车公司趁机抬高包车价格。

  记者从哈市出租车管理处了解到,2000年以后的六七年间,哈市的出租车市场淡旺两季非常明显,淡季的时候空驶率达60%。为稳定哈市出租车司机收入水平,相关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如从2008年1月1日起,哈市出租车开征燃油附加费,乘客打车每次要多付1元钱。出租车管理部门还加大对非法营运车辆的打击力度,近两年来,共查处非法营运车辆1000余台次。近三四年来,打车的人逐渐增多,出租车市场淡季旺季变化也弱化了,一年四季活都很好,尤其从去年开始,出租车市场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供大于求到供不应求。

  24日,记者在哈市副市长王小溪视察出租车行业调查汇报会上了解到,目前哈市出租车市场呈供不应求态势,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将着手解决。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由莉颖表示,出租车运营市场也属市场经济范畴,同样应按照市场调节的规律来管理和经营。过去打车的人少,即使在高峰时也不觉得车难打,而现在即使在非高峰时段,打车的人满街都是。乘车的人涵盖了上班族、从商者、学生等各个阶层,人们已经不再把乘坐出租车当成一种“奢侈”消费,而是作为一种普通的代步出行方式。市民对出租车的需求逐渐增加,自去年下大雪开始,一直到现在修路、限行,打车难问题一直存在,这说明现有的出租车数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从供大于求演变为供不应求,那么相关部门就应该考虑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来予以解决,即增加出租车的运力,这样既可以提高出租车行业的整体效益,也可以有效解决市民的出行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门打车是件奢侈事儿。那时,学校老师常教育我们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习。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没有人知道。我当时就梦想,实现‘四个现代化’时,可以随意打车就可以了。如今不仅打车不差钱,买个‘代步车’也不是问题,但我还是喜欢坐出租车,喜欢听司机师傅东一句西一句的闲聊。近一两年,有钱也难以打到车了……”有着浓重出租车情结的尹兰是一名地道的哈尔滨人。她在哈尔滨出生、上学、工作、成家、生子……现已年届不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哈市出租车很少,打车人也寥寥无几。那时普通市民全家月收入不过百八十元,而打一次车最少也要五六元。人们即便生病上医院都舍不得打车。

  尹兰清楚地记得,1990年的冬天,她与同寝室的两个外地同学去松花江边玩,一名同学不小心一条腿陷入清沟,被江水浸湿的棉裤很快就被冻成“大冰柱”,直直的,腿在里面都不能打弯。怕把同学冻坏,她们商量凑钱打车回学校,可棉裤被冻住的同学说什么也不同意。打车回学校要八九元,是一个人一周的生活费。最后,她们花3角钱坐了近1个小时的公交车才回到学校,到校时人都冻透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经商热席卷全国。当时,大学生毕业国家包分配,大学毕业生不进机关,全往公司(公司基本都是国有体制)挤。尹兰费了很大周折才进入一家公司。月工资从毕业时的56元,两三年间就涨到四五百元,这在当时就属于高工资了。这期间,偶尔有急事她也会打车,但一年不过三四次。

  九十年代中后期,尹兰结婚生子,夫妻两人每月工资加起来不足千元,养个孩子有些捉襟见肘。带孩子出门做公交车不方便,出租车又打不起。好在当时哈市有一元一位的“拉线面包”,不用挤公交车,还能保证有个座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大量公司亏损倒闭,哈市进入下岗高峰,尹兰所在单位也开不出工资。凭借大学资历,尹兰找了份新工作,最初每个月工资只有一两百元。九十年代最后一个“六一”,她抱着孩子坐“拉线面包”去儿童公园玩,没舍得打车,此时孩子18个月大。

  2000年以后,除非雨雪天,尹兰送孩子上幼儿园都是坐公交车。不过由于工作的需要,她有时为赶时间不得不打车。那时满街都是空出租车,尹兰专挑夏利车坐,因为夏利车起车费比捷达车便宜1元。即便如此,每月二三百元的打车费,还是让她心疼不已。

  慢慢地孩子上小学了,尹兰手头也宽裕些。孩子需要提前到校时,她也会打车送孩子。离她家五六十米的地方有家宾馆,早上六七点钟总会有固定的四五辆出租车在那里等客,打车很方便。司机师傅的脾气秉性都不一样,有愿意聊天的,有喜欢逗孩子的,有开快车的,有非常遵守交通规则的……时间长了,大家都熟悉了。尹兰喜欢乘坐遵守交通规则的出租车,孩子则喜欢乘坐开得快的出租车。

  那些司机师傅见她领孩子过来,就会按喇叭。需要打车时,她就按规矩乘坐排在最前面的车。有司机师傅劝她,如果打车次数多,包车划算,她总是笑笑,什么都不说。她觉得开出租车也很不容易,挣的都是辛苦钱。受经济限制,尹兰不能天天都打车,不打车时,她会指指前面的公交车站示意那些司机,今天不打车。那时即便是雨雪天,尹兰也基本能在老地方打到车。

  记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周边的人开始陆续买车。单位门前,从最初只有孤零零的一两台车,发展到很多后买车的人没有地方停了。近几年,买个普通的“代步车”对尹兰来讲已不是困难事。但她还是喜欢打车,既方便又省事,每天打车上下班已成为生活常态。同事们劝她,还是买个车方便,她就戏称“我愿意为出租行业做贡献!”不过此时遇到刮风下雨,车就很难打到了。

  近一年多,尹兰发现路上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出租车越来越难打,不仅恶劣天气、早晚高峰期打不到车,即便是平常,想打车往往也要在街上等上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

  哈市曾经最著名的景观之一——经纬街“四个现代化”大墙被拆除好几年了。尹兰的“四个现代化”梦想也实现了。眼看着出租车市场日益红火,尹兰突然冒出个想法,如果自己“养”台出租车,既能满足自己出行需要,还能赚钱,岂不一举两得?然而,听朋友说哈市已经10年没有增加出租车了,尹兰不知道自己的“出租”梦能不能实现。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