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5月29日讯 “小学四年级时,是教科书让我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古稀老人朱俊峰拿出自己珍藏了60余年的小学教科书《国民课本》。除此之外,老人还一直珍藏着祖父、父亲及兄弟用过的课本,其中不乏百年前的教科书。他希望孩子能通过老课本了解过去,勿忘历史。
朱俊峰的收藏中有两本书,一本是康德年间出版的《时宪书》,另一本是1946年哈尔滨市教科书编纂委员会编辑的《国民课本》。朱俊峰介绍,虽然《时宪书》是一本当年的日历,但书中内容老师都要求倒背如流。记者发现,书里连篇累牍地充斥着《满洲国地图》、《满洲国国歌》、《国民训》等内容。老人说,1942年刚读小学时,他只知道自己是“满洲国人”,街上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标语。每天上课前,同学们必须用中文和日文高声背诵“国民训”,然后还要朝着日本东京方向鞠90度的躬。如果谁背得不流利,就会被老师安排的学生抽嘴巴子。老人说,那是一段不堪的回忆。当1946年,崭新的《国民课本》发到朱俊峰手里时,他激动地翻开课本朗诵第一课《可爱的中华》。老人从新课本中得知,自己原来是中国人。老人从课本中第一次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第一次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第一次看到首都天安门。从此以后,新课本不离左右。
朱俊峰老人还珍藏着祖父读私塾时使用的课本———宣统二年(1910年)石板印刷的《诗经》。此外,老人的父亲和哥哥使用过的《老子精华》、《四书白话解说》、《孟子》、《名贤集》等宣纸印刷的教科书,老人都视为珍宝,保存至今。老人说,这些教科书已经教育了我们家整整6代人,他希望能找到一种方式让这些书一直被珍藏下去,让更多的孩子了解过去,不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