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龙江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队赢得日喀则群众称赞
2010-06-04 11:03: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徐晓海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4日讯 2007年6月18日,神奇的雪域高原,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西藏日喀则地区迎来了黑龙江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队。手捧鲜花、戴上洁白的哈达、听着充满神韵的藏戏,26名援藏干部都在思考“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

  如今3年时光飞驰,“为日喀则人民造福,为黑龙江人民增光”的目标已经实现。正如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日喀则地委书记格桑次仁所说“李海红同志所率领的这支队伍,团结、务实,把日喀则当成第二故乡,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日喀则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一组鲜活的数字更能反映第三批援藏工作队的成绩:

  第三批援藏项目原计划实施52个,实际完成援藏项目54个。原计划投资1.49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657亿元。这些资金60%投向基层和农牧区,直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筹资400多万元,扶持农牧民发展民族手工业,组织评选了日喀则地区首届十大能工巧匠和十大最具市场前景民族手工艺品。出资组织农牧民群众参加哈洽会、深圳国际礼品博览会,确实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探索建立增收长效机制。

  投资建设了日喀则龙江路、农牧民建筑技能培训基地、地区民政救助站、公安看守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康马北大荒路、北大荒文化中心、谢通门双鸭山国土路、文化礼堂广场,仁布七台河路、党政办公中心等,使受援地发生了显著地变化。为实现日喀则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局势的长治久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省援建的日喀则地区农牧民建筑技能培训基地,将于6月10日起培训第一批农牧民,对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农牧民就业竞争能力,切实增加农牧民现金收入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向农牧区倾斜把好事办实

  “惠民工程建姆乡,上下求索漫磋商,高山崖路渠碧水,荒地裂土润琼浆,敢舞仓龙播圣雨,当叫藏胞饮神觞”这首诗是对日喀则地区仁布县姆乡夏尤灌区节水配套工程的真实写照。

  巍峨的香巴山下,库容12.57万立方米的水库,可控制灌溉面积5275亩,其中新开荒地2671亩。极大地解决了这里人多地少,生态环境恶劣问题,给姆乡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一工程是我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队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援藏工作要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倾斜”和“援藏项目应突出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这个重点”的指示精神,让姆乡夏尤灌区碧水长流,良田千顷,生态良好,百姓乐业的惠民工程。

  水库宛如“天池”般静静地躺在香巴山下,站在水库堤坝上,仁布县县长达娃次仁告诉记者,姆乡现有人口1528人,人均耕地1.7亩。导致该区域农业严重滞后的原因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及田、林、路等配套设施差,李海红书记带人多次来调研,他们充分论证,投资1500多万元修建的,现在有江新、司马、香巴、白林四个村受益,人均将增加一亩多地,人均可增收500元左右。

  在水库边绿油油的饲草地旁,香巴村村委会主任边巴次仁说起村民受益,滔滔不绝,这新开荒种的600亩饲草地,到今年秋天就可以长到一人多高,村民再也不用冬天翻山越岭去放牧了。

  对于这项工程,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次仁认为,姆乡水利工程,不仅是援藏工作中一个有益的探索,更是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的标志性惠民工程。


 

  立足生态环保为可持续发展尽力

  康马,藏语意为“红房子”。这里平均海拔4300米。在康马县少岗乡朗巴村,湍急的康马河水被引入“北大荒糌粑加工厂”,冲击水磨来加工特殊的糌粑产品。

  据介绍,这里的糌粑很有名,叫“嘎玛果日”,是给班禅进贡的产品。以往全是村里藏族同胞用家庭小作坊生产,产量很低。我省农垦总局对口援建这个县后,力求以项目建设拉动当地县域经济发展,针对当地老百姓认为水磨加工的“嘎玛果日”好吃又环保的实际,于2008年5月建了500米长的水渠引康马河水冲击3个石磨来加工“嘎玛果日”,总投资160万元,建造了总面积达430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并于当年10月竣工。

  在现场的我省援藏干部、康马县县委书记王贵告诉记者,这是我省援藏项目中唯一一个农产品加工项目,现在日喀则地区就认这个“嘎玛果日”品牌。运行这段时间看,确实是一项既环保又促进农牧民增加现金收入的惠民工程,直接为该村年增加人均收入260多元。

  在谢通门县县城南出口方向,总投资500万元,我省援建的谢通门生态防护林里的46700株杨树、柳树、丁香树长得郁郁葱葱。深水井、蓄水池、灌溉管网、围栏、大门、甬路、凉亭和通乡公路等基础设施全部竣工。随行的援藏干部、谢通门县副县长王清瑞介绍,这里原来是干旱沙化荒地,大风天气,沙尘严重影响县城环境和空气质量。防护林建成后,能够阻挡风沙进入县城。改善县城生态环境和风沙季节县城空气质量。同时,为县城和周边群众提供了休闲活动场所,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

  发展民族手工艺丰富援藏内涵

  日喀则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幅员辽阔,下辖18个县,这里人口70万,占全自治区人口的四分之一,这里的藏族传统手工艺品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为挖掘和保护日喀则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开发传统手工旅游纪念品,增加农牧民收入,黑龙江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队和日喀则地区旅游局共同举办了首届日喀则地区农牧民手工业“十大能工巧匠”和“十大最具市场前景手工制品”评选活动。评选活动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了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获奖者每人都拿到了8000元奖励,艺人们激动地说:“做了这么多年的手艺,从没想到还能拿到这样的奖励。”

  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藏刀、唐卡、藏靴、氆氇、六弦琴等民族手工艺品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当地农牧民增收的新渠道。谢通门县通门乡皮匠普次,过去只带了两个徒弟,每年产值也仅有4万元,现在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受到了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拜师学习传统技艺,现在普次带了8个徒弟,不仅传承了后藏文化,更重要的是,群众致富的路越走越宽。

  2009年1月6日至2月12日,在哈尔滨市香坊区万达商场,由黑龙江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队、日喀则地区旅游局联合主办的“雪域天路、珠峰仙境”——西藏风情展吸引了40余万人参观。活动展出藏族传统手工艺品100余件、旅游人文图片240余幅、各类文字介绍3万余字。活动通过实物、图片和文字介绍,使内地更多的人了解西藏的文化艺术和旅游资源,宣传西藏民族手工艺品,促进当地民族手工艺品尽快转变为旅游商品。

  2009年,我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队还首次组织日喀则地区经贸代表团参加第20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来自雪域高原的农牧产品、手工艺品、藏药和旅游产品4大类70多种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先后有20多万人次到日喀则地区展位参观,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万余份。展会期间,西藏参会企业和内地还签订了许多销售合同,活动对于宣传西藏、宣传日喀则,建设经济强区、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