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世博会牡丹江活动周落幕 新起点带来机遇和挑战
2010-06-08 08:29:54 来源:牡丹江日报  作者:郭宝群 高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7日讯 上海世博会牡丹江活动周已华彩落幕。牡丹江最大程度地把自己最有代表性、最经典的东西带到了世博会上,牡丹江魅力精彩呈现的同时,城市形象也得到很大提升。同时,在与世界先进文化、科技及城市发展观念的交流中,更是受益匪浅。

  跨越地域和国界的互动

  牡丹江对上海世博会的参与度,通过活动周的形式得到了完美表达。雪城风韵耀浦江,在牡丹江活动周的5天时间里,中外互动,台上台下互动,会里会外互动,都被发挥到了极致,这饱含着牡丹江人的激情和智慧。而不同“舞台”传递出的掌声和喝彩声,正是对这种智慧表达的由衷肯定和赞许。

  牡丹江活动周的舞台,没有局限于活动现场,也就是黑龙江展馆600平方米的馆区,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里,随时随地都能成为牡丹江的展示台。为了节省时间增加表演场次,参加演出的演员们每天都是直接化好妆、换好服装后,再乘车进入世博园。从世博园区的安检口到活动周的演出现场,还需要步行四五十分钟的时间。走在世博园区的路上,演员们近距离感受着园区人文景观的视觉冲击,同时也成为宣传牡丹江的一道独特风景线。那些漂亮姑娘富有地方特色的装扮赢来不绝于耳的赞美声,操着各种地方口音的国内游客也热情地跑过来打探“这是哪里来的演出队伍”,并纷纷要求合影留念。更有不少外国游客合影后,还不忘学习中文“牡丹江”的发音。

  互动中与世界的对接

  牡丹江活动周期间,我市百余人的队伍赴沪参展,展示者与参观者的双重身份,让他们在与世博会的互动中,时刻感觉着世界的发展和变化。此次我市参展队伍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自牡丹江所辖十个县(市)区的基层一线,他们大多都是首次来到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更是首次参加世界级展会。在完成自身参展任务的同时,他们分秒必争地去寻找与自身所在县(市)区发展有共性的展馆参观,有的还牺牲掉吃饭时间,特意跑到城市发展案例馆等处,看世界级典范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做法。活动周结束后,我市世博办的同志说,世博会也是一种会展经济形式,为了世博会牡丹江活动周,我市准备了近半年时间。在实战中,会展的组织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亲身参与现场运作则是更有收益。

  “后世博”的新起点

  世博会牡丹江活动周结束了,但“后世博”的影响一直延续着。活动周的背后,是约11万人次的国内外游客对牡丹江元素的关注。每位参观者的背后又都延伸出一个家族或是一个群体,通过他们放大牡丹江活动周的影响,是扩大牡丹江城市知名度的最经济最理想的方式。世博会黑龙江馆的负责人说:“用最小的成本和最有效的方式向世界宣传牡丹江,非常聪明,牡丹江机会利用得太好了。”

  世博会的高等级性,无形中为参与其中的每一项产品的品质都做了隐性广告。牡丹江的绿色食品在全国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市场竞争的现实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市打造“绿色有机食品之都”的路途仍然任重道远。世博会牡丹江活动周带去的12种展品中,最受欢迎的无疑是黑木耳等绿色食品,厂家特意为世博会生产的小包装赠品总是供不应求,很多参观者干脆直接询问自身所在地的购买渠道,世博会黑龙江馆的负责人也感慨地讲,牡丹江绿色食品的品牌包装和营销迎来一个新机遇。

  世博会牡丹江活动周,有收获也有遗憾。牡丹江元素的精彩呈现,引来了其他参展同行的关注。像在活动周开幕的当天下午,海南馆的负责人就来商谈能否进行节目互动,但由于时间行程等客观原因而未能实现。东宁县的文艺工作者发挥文化创意,把黑木耳种植技艺融入到舞蹈表演中,但由于世博会安检对黑木耳菌种规定的空白,特意带去的黑木耳菌种未能带入到世博园区活动周现场。

  通过活动周,牡丹江向世界亮出了自己的城市名片,为世界看牡丹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为国内外参观者集中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商机无限的牡丹江,一个面向世界、开放包容的牡丹江。

  “牡丹江最重要的是抓住良机,放大‘世博效应’,这是机遇也是挑战。”5月28日,上海世博会牡丹江活动周圆满落幕时,省世博办的负责同志中肯地讲。

责任编辑:韩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