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伊春
搜 索
少折一花一枝保护一草一木 共度文明端午节
2010-06-09 11:21:17 来源:林城晚报  作者:王兆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伊春6月9日讯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五月初五,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人们往往在端午节这一天早起踏青、吃粽子、赛龙舟、悬挂艾叶、菖蒲、佩戴荷包和五彩线。端午节的习俗在中国至今已经延续了2500多年,人们已经把这些古老的习俗变成了一种习惯,过节就是应该这样做,而真正能说出端午节由来的却寥寥无几。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一天假。2009年九月三十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从古至今对于端午节的来历人们一直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说法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世人哀之,为了不让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说法二:迎涛神说。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伍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相信谗言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粽子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说法三: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以上三种说法为民间最为普遍的说法,还有一些说法,如纪念女诗人秋瑾、纪念孝女曹娥等等,但是这些说法流传并不广泛。也正是这些不同的说法,使得人们更加喜欢和重视这一古老而传统的节日,让中华民族两千五百多年的传统节日继续延续下去。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让人一见之下食指大动,恨不得都尝个遍。

  共度文明端午

  民间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时候在端午节,人们早起踏青,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那时的人们认为将其插在门口可以招福避邪。端午节在中国已经延续了2500多年,而这些习俗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然而当今社会所提倡的是贴近自然,保护环境,我们是否应该改变一下习俗,少折一花一枝,保护一草一木,共度文明端午呢?

  近年来,伊春以其特有的地域魅力和工作成就,相继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避暑胜地,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200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2008年度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被联合国有关组织评为“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并授予“绿色伊春”和“世界十佳和谐城市”称号。在2010年刚刚结束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评选活动中,伊春市在近千个评选单位中脱颖而出,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伊春市也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面对着这一系列的殊荣,每一个林城儿女都会为之骄傲,在我们自豪的同时,更加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自觉保护我们共同的财富,少折一花一枝,保护一草一木,共度文明端午节。

责任编辑:韩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