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0日讯 2004年3月24日,牡丹江市政府出台牡政办发[2004]14号文件,印发《牡丹江市危房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按照‘改造桥北,控制桥南,开发江南’的发展战略,采取‘政府倡导、政策激励、市场运作、业主负责’的模式和按项目确定政策的方式,全面推进危房棚户区开发改造……以返还70%的土地出让金为基数,实行土地挂牌竞标出让。”
“14号文件”不仅明确了牡丹江市棚户区改造的总体思路,还确定了改造目标。
市委对过片、静河小区片等7片棚户区,被纳入首批改造计划,共涉及居民5554户。除此之外,明月路以西棚户区、井冈山小学以南棚户区等,也被划入推荐改造项目。
“14号文件”,是牡丹江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棚户区改造的红头文件。而当时,上级并无相关政策支持。换言之,在棚改尚未被更高层次纳入视线之前,作为全省破冰之旅,牡丹江率先启航。
红头文件带来隆隆机声
牡丹江棚改大幕正式开启以来,越来越多的棚户区居民受益。
民安路以西、晓云街以南的“北方新宿舍”一带,在我市棚户区调查图中,被标注为“5#棚户区”。2007年9月30日,三台大型挖掘机轰隆隆地开到这里,招展的彩旗下,在震天的鞭炮声里,那些饱经沧桑的棚厦被夷为平地……
那片棚户区拆迁之初,按照市里出台的规定,被拆迁对象的安置房,不仅将会按面积“拆一还一”,还可以上靠标准户型。虽然这一被认为已经“破纪录”的条件,可能会得到居民认可,但按照以往“惯例”,相关部门对拆迁难还是做了种种预想。出乎意料的是,被拆迁户配合和支持棚改的热情极其高涨,从开始动员,到第210户即最后一户搬离,再到腾出净地,仅仅用了9天时间。
不过,这是与各职能部门、配套施工企业的积极配合是分不开的——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等,都派出精兵强将为项目办理控详、土地测量与评估前期手续;供热、给排水、燃气等配套施工企业,举全力与项目迅速对接;爱民区政府为项目各种手续全程领办、代办。当然,“没费一句口舌”的良好开局,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幅度的惠民举措,以及深入民心的政策宣传。“政府是好心,那破房都快住不了人了,拆了给建个新的咱怎么能有意见?高兴还来不及呢!”丁志勉的朴素想法,无疑代表了绝大多数被拆迁户的态度。
对棚改的配合与支持,换来的是舒适的新居和优美的生活环境。指着眼前笔直的公路,贺秀云高兴地对记者说,原来这里就是一条一米宽的胡同,尽头就是自己家只有26平方米的小房,房子有一个一尺见方的小窗户,夏天闷热、昏暗,冬天阴冷、潮湿。就是在那样的房子里,住着她们一家三代8口人,炕上住不下,只好每晚在窄窄的屋地上放折叠床,后来孩子大了,又在炕的上方打了一张“吊铺”。“从1960年住进来开始,盼拆迁盼了好几十年。”
盼着早拆迁的居民
看着离自家不远的吉祥家园旧貌换新颜,家住老市委对面的李景东坐不住了。他曾经张罗了几个邻居到政府讨要说法:“为啥给他们盖楼房,不管我们?”
与李景东有同样想法的棚户区居民不在少数。家住林业局后身棚户区的一位老人甚至给工作人员跪下:“不拆迁,我儿子连媳妇都找不着。”
靠蹬三轮车为业的韩维国,跑到建设局,非要拉着工作人员上门看他家的房子,“一年也等不了了,你看了,肯定会给我们往前排。”
“棚户”既是城市发展的创痕,又是政府心中的隐忧,更是老百姓愁绪满怀之地。曾在建设局信访办工作过的黄伟清楚地记得,这样的场面不止一次出现。
平稳启动的牡丹江棚改大船开始提速。继“5号棚户区”之后,市委对过、东七条路、林业局后身、三中对过等棚户区改建项目相继启动。
2007年,棚户区改造被列为牡丹江市人大一号议案。据统计,从2003至2007年五年内,我市先后对20片、30多万平方米棚户区进行了改造,6500户居民的居住条件得以改善。
与棚户区变迁同步的是,有关棚改的政策也在一步步趋于完善。在“14号文件”的基础上,我市于2007年重新调整棚户区改造政策,在探索中将优惠力度继续加大,无论是对动迁户还是开发企业,均更有吸引力,“拆一还一”的政策还得到了具体的完善,确定了50平方米、55平方米和65平方米3个基本安置户型,上靠户型增加房屋面积部分按每平方米750元交纳,同时对“一次性拆迁”、“一次性建设”和“一次性安置”做出明确规定,从制度上避免了对拆迁户利益的侵害。
在我市棚改工作启动四年之后的2007年,黑龙江省开始筹备将于第二年召开的棚户区、泥草房改造工作会议,我市对即得经验进行梳理。同年,《牡丹江市区危房棚户区改造实施意见》、《牡丹江市区危房棚户区开发改造优惠政策》、《牡丹江市区危房棚户区改造安置补偿暂行规定》密集发布。来自上级的东风,还促成了我市“五年棚改规划”的出台。
此时,百姓的感受,已经不再局限于居住环境改善而带来的舒适。“楼高了,人也多了。”“我正张罗着帮孩子在小区里开个干洗店,省得一家人都出去打工了。”66岁的刘长江腰板挺得笔直,在新落成的永安家园卖了半年青菜的他,看到了棚改后家门口的商机。
棚改再蓄势
在建卫社区居委会主任张玉红的印象中,冬天挨门提醒居民防止煤烟中毒、雨天连夜排查危房险情,曾是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如今,她再也不用操这份心了。棚户区改造,不仅低矮残破的简陋房屋被改建成高楼大厦,而且路、水、电、气、暖、环卫、教育、医疗等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都得以配套完善。联营包装厂退休工人刘桂芝对此兴奋不已:“小区里啥都有,我将来接送孙子上幼儿园,来回用不了五分钟。”的确,棚改在改善民生的同时,社区服务功能、城市品位都得以提升。在同样大小的一块土地上,承载了超过以前数倍的人口,使有限的城市土地得以集约使用。但是,棚改的种种效果虽然显而易见,其困难和阻力也是客观存在的。
通过拆迁腾出棚户区土地,通过公开市场竞标出让,以房地产开发的利润“抹平”安置回迁户的成本。这一“资金来源以市场为主”的办法,被称为“市场化模式”。只是,在实际操作中,“市场化”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容易实现:改造片区从城市中心不断向郊区延伸,土地对开发商的吸引力越来越小。我市的8#、13#、21#棚户区改造项目,由于位置偏、周边环境差,被认为开发价值低,项目推出后,曾长时间无人过问。
在投资者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财政又无力负担巨额棚改费用。于是,资金成为制约棚改向纵深发展的最大瓶颈。从2003年棚改启动,到2008年曙光新城项目启动之前的五年时间里,我市20片6500户的改造进度,与41片、数万户棚户区民房需改造的任务相比较,只能用缓步前行来形容。
“政策不足,也是最初棚改进展缓慢的一根软肋。”市棚廉办综合计划科科长黄伟告诉记者,在我市棚改启动最初几年时间内,省里配套政策还不够明晰,尤其是棚户区改造的行政事业费和政府性基金减免方面,无政策支持,比如人防、消防、节能、税收等房地产开发中几项大额收费项目,均由省相关部门直接收取,市政府有意减免,但无权实施。
虽然绝大多数居民都理解棚改的意义,但为了寻求各种利益,个别动迁户阻挠甚至上访,也是相关部门绕不过的一道坎。加之土地权属不清等历史问题的羁绊,都拖慢了棚改的步伐。
但无论如何,有恒产者有恒心,连修缮能力都没有的“贫困户”搬进新居,住房面积、质量、功能和环境都发生着质的飞跃,这不仅使棚户区居民的心里敞亮了,还为社会减少了不稳定因素。基于民生为本的大方向考虑,省和国家对棚改越来越重视,人们惊喜地看到,政策环境的日渐宽松、保障机制的日益健全,“外出推介”、“搭建净地开发合作平台”、“绿色通行证”等牡丹江措施,将一个个堡垒攻破,新一轮棚改大幕盛大开启的新引擎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