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希冀着棚户区的消失——牡丹江棚改纪实
2010-06-10 13:34:09 来源:东北网  作者:孙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0日讯 从2003年到2007年的蹒跚起步,到2008年到2010年的健步如飞,牡丹江这座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像一个运动员由潜伏期向巅峰期发展一样,可见、可期。

  众多棚改的期待者中,有李淑梅、蒋俊杰这样已经入住曙光新城的人,也有吴微这样期待入住新楼的人,更有棚改工作的决策者、执行者和参与者。

  棚户区居民眼中棚改的美好前景,棚改工作者将要面临的难题,都是这期待的题中之意。“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当人们对未来几年的棚改工作埋下期许时,牡丹江的棚户区改造以自己的规律和轨迹在快速、平稳、有序运行。

  曙光新城作为政府主导的首席生态社区,其功能已开始逐渐显现。

  诚然,牡丹江棚户区改造已经取得的成就,给了人们足够的展望理由,尽管未来的棚改之路还有困难。

  逆境中的探索

  虽然曙光新城作为棚改的样本,为之后的棚改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想全面完成全市的棚户区改造,仍有难题待解。

  待改的棚户区,大都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积弊众多。大片棚户区都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不仅房屋建筑质量差、人均面积小,而且排水、供热、供气等配套基础设施也不齐全,存在着交通不便利、环境卫生差以及治安、消防隐患多的问题。

  同时,生活在棚户区的居民,多是国企职工及其后代,下岗人员多,低保户多,残疾人多,孤寡老人多成为棚户区的突出特点。

  “夏天热得哗哗淌汗,外面下雨屋里滴答,冬天又冷得像冰窖,缸里的水一宿就能冻成冰坨子。”北方工具厂77岁的退休职工周祖德回忆棚户区的生活,感叹连连。

  改善民生是棚改的原动力。2003年我市启动棚改项目,此后五年间,累计改造棚户区近20片,改造面积30多万平方米,改善了6200户居民的居住条件。然而,这仍远远不能满足棚户区居民盼望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诉求。棚改工作之所以从2003年缓步前行,就是因为被一些暂时难以克服的困难所羁绊。


  而如今,那些困难还在部分影响着今天棚改的步伐。对此,棚廉办常务副主任宋景东深有感触。

  钱的问题是首要的。“目前我市棚改资金主要来源是地方财政投入,争取省‘以奖代投’资金以及申请贷款资金等渠道。但由于地方财力不足,省‘以奖代投’资金较少,贷款资金程序繁琐、审批严格以及还贷压力大,使得棚改推进常受到资金制约,一些项目推进缓慢。此外,由于我市棚户区地理位置较偏僻,商业开发价值较低,开发企业缺少积极性,也导致部分棚户区难以改造。”宋景东介绍。

  建房需要土地,征地和拆迁也成为棚改需要突破的难题。由于我市棚户区多处于城区周边,或城乡接合部,一些棚改项目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农村土地征用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棚改的推进。

  拆迁同样难以协调。“十个指头都不一边齐。”即便是身在棚户区的居民,也知道拆迁的难度。宋景东介绍,虽然我市在棚改拆迁中实行“和谐拆迁”、“阳光拆迁”,但仍存在少数居民过分强调自身利益,拒不配合拆迁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棚改建设进度。

  同时,棚改项目牵扯面广,涉及部门多,由于受各种条条框框的制约,以及部门利益的影响,协调难度大,也直接影响着棚改进度。

  谢幕,三年后棚改基本完成

  展望棚改的前景,“有困难,但大家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底气。”很多直接接触棚改工作的人都得出了一个类似的结论。这底气来自领导的高度重视、曙光新城的成功运作和多项政策的创新。

  诚然,决策者在大规模棚改项目启动之初,确定的五种推进棚改工作的模式,将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模式;捆绑式开发模式;市场化运作模式;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配建相结合这五种模式,针对不同位置的棚户区采用不同的模式,问题就会变得容易得多。”市棚廉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领导的重视和政策创新,给以后的棚改以足够的动力。“市区共有棚户区74片,已改造完成35片。2.4万户贫困居民摆脱了棚户区生活,享受到了现代化小区的舒适与便捷。预计到2013年,我市棚改工作有望基本完成。”宋景东介绍,目前我市正按照上级要求,重新制定2009年至2013年保障性住房总体规划。“按照原计划,棚户区改造的对象是占地两万平方米以上,集中连片的地域,但为了使更多的棚户区居民受益,如今棚户区改造对象则扩大至占地5000平方米以上,集中连片的地域。尽管棚改任务加重,但我市仍有望在2013年基本完成棚改工作。”

  至于今后几年,我市还将对哪些棚户区进行改造,宋景东表示,“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棚改计划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目前还难下定论。但可以保证的是,棚改工作不会出现群众所担心的‘遗忘的角落’!”

  作为未来棚改工作的延伸,安居之后的乐业也被决策层所关注。市委书记徐广国强调,要让棚户区居民住进新楼的同时,还要住得起。“在棚改的小区开发相关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费、相关企业减免特殊家庭的服务费用等政策也正在酝酿和实施中。”市棚廉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靓丽新城的美好憧憬

  棚户区的消失也在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每年秋冬气压低的时候,桥北总是灰蒙蒙一片,空气污浊呛人。其中相当一部分烟雾,是由于棚户区烧煤释放粉尘烟雾所致。而如今随着桥北棚改的深入,家庭小烟囱越来越少,空气质量显著好转。”市棚廉办办公室主任康永军介绍,有调查显示,棚改后每动迁一户家庭等于拆掉1.5个小烟囱。这是棚改惠民的突出表现。

  “市容市貌是一座城市的软环境。”市棚廉办相关负责人说,城市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而投资者投资除了要考虑一个城市的经济环境,还要考虑城市的规模、面貌、宜居程度等软环境。“棚改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速度,而城市的发展速度恰恰与我们每位市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的确,棚改不仅改善了牡丹江市民的生活环境,还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数据显示,自我市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后,带动了建材业、运输业等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全市GDP增长三个百分点,实现税收5亿元。其中,仅新增就业岗位就达1万多个。特别是通过曙光新城和希望家园两个棚改项目,还可置换出大庆路两侧1.2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从而拓展了大庆路工业区的发展空间。

  “总体说,棚改后我市的城市布局将更科学合理,经济发展将更坚强有力,人们生活将更安逸舒适,城市环境也将更清新靓丽!”对于我市棚改的未来,以及棚改对我市带来的积极影响,宋景东做出了美好的憧憬与肯定的回答。

  除此之外,“棚户区改造还扩大了内需,促进就业增加税收,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社会效果看,合党心、顺民意,是一笔赢得拥护的民心帐,更是人民群众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维护稳定的政治帐。”我市一位有多年棚改经验的老同志如是分析。

  曙光新城项目大事记(2009—2010)

  1、2009年6月2日,牡丹江市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建设办公室(简称市棚廉办)。

  2、2009年7月17日,省长栗战书在市委书记徐广国陪同下视察曙光新城。

  3、2009年9月21日,曙光新城二期工程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4、2009年10月6日,省委书记吉炳轩在市委书记徐广国、市长张晶川的陪同下视察曙光新城。

  5、2009年10月22日,曙光新城启动回迁。

  6、2009年11月26-27日,全省棚改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省长栗战书、常务副省长杜家毫,副省长于莎燕以及市委书记徐广国、市长张晶川等省市领导出席会议,会上牡丹江市政府就棚户区和泥草房改造工作做了经验介绍。

  7、2010年4月22日,在全省保障性住房工作座谈会上,我市荣获2009年度全省棚户区改造先进市,曙光新城项目荣获2009年度全省优秀棚改示范项目。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侯巍